楊靜水

李沃夫,給法國農民當雇工
俄國二月革命后,李沃夫公爵出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第一屆總理。十月革命勝利后,他被關入監獄,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獲得釋放。但不死心的李沃夫立即策劃與西伯利亞的叛軍聯系,企圖推翻當地的蘇維埃政權,結果遭到紅色政權的通緝,倉皇逃到日本干涉軍占領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1918年11月,李沃夫輾轉來到華盛頓,他認為美國會支持他把俄國從布爾什維克手中奪回來。當時一戰剛剛結束,以美國為首的協約國正忙于瓜分勝利果實,無暇顧及俄國的事情。11月21日,美國總統威爾遜接見了李沃夫。盡管威爾遜對李沃夫很尊敬,但他表示“美國不打算干涉俄國的內政”。李沃夫不得不直切要害,他認為共產主義是美國和歐洲的“最大敵人”,各國必須聯合起來消滅它。讓李沃夫失望的是,威爾遜根本沒興趣聽下去,以后也拒絕接見這位落魄的公爵。之后,李沃夫不得不以書信方式向威爾遜表明自己的看法,但一位朋友的轉告徹底打碎了他的想法。這位美國朋友與威爾遜總統很熟悉,一次他專門問總統對李沃夫的印象如何。威爾遜開玩笑地說:“他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胡子長得很漂亮。”
李沃夫的最后歲月是在巴黎度過的。他在巴黎的生活非常艱苦,家具都是從外面撿來自己修好的。為生活所迫,李沃夫經常到巴黎郊區給法國農民當雇工。白俄作家馬克·阿爾達諾夫說:“如果你對這些農民說,給他們干活的這位雇工是一個泱泱大國的總理,是一個公爵的話,沒有人會相信。”1925年,63歲的李沃夫去世。
克倫斯基,文筆臭寫書沒人出版
作為俄國臨時政府的末代總理,克倫斯基對內鎮壓工農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對外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導致俄國社會矛盾激化。1917年10月23日,當克倫斯基得知布爾什維克的武裝起義計劃后,立即召開秘密會議,下令逮捕列寧,查封布爾什維克黨報《工人之路》。列寧做出了提前起義的偉大決策后,11月6日深夜,當克倫斯基還在連續不斷地召開內閣會議時,彼得格勒的起義隊伍已經包圍了冬宮。克倫斯基見勢不妙,于11月7日中午向部長們撒謊說:“我決定親自去迎接增援冬宮的部隊。”其實,他乘上美國大使館的小汽車逃跑了。
當天,克倫斯基逃到普斯科夫,糾集約5000名當地駐軍向彼得格勒發動進攻,并夸口要在11月12日拿到列寧的項上人頭。11日,克倫斯基的軍隊占領沙皇村,離彼得格勒僅20公里。克倫斯基滿懷喜悅,但好景不長,列寧動員革命士兵和赤衛隊全力反擊。12日,赤衛隊收復沙皇村,并給敵軍以致命打擊。克倫斯基看到大勢已去,化裝成女人,搭上開往摩爾曼斯克的軍用列車,隨后流亡到西歐。為了不引人注意,克倫斯基狠心地扔下結發妻子奧利加·克倫斯基和兩個孩子,母子三人直到1921年才獲準移民到英國。
逃亡歐洲的克倫斯基得到英法領導人的接見,不過英法將扼殺蘇維埃政權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前沙皇政府的將軍們身上,對于像克倫斯基這樣耍嘴皮子的文人根本不感興趣。無奈之下,他只好放下流亡總理的架子,從1922年到1932年擔任法國一家報紙的編輯,充當西方的“反蘇維埃喇叭”。后來,克倫斯基輾轉來到美國紐約定居。他長年為紐約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講授俄羅斯歷史,1940~1950年,克倫斯基編寫了一部三卷本的《俄羅斯歷史》,從遠古時代一直寫到20世紀初,不過該書并沒有找到出版商,原因是他的文筆實在太臭了,“文章中居然出現亞歷山大一世和亞歷山大三世都分不清的段落”。1970年,克倫斯基在紐約去世。
高爾察克,被外國人出賣了
如果不是十月革命,高爾察克留給人們的記憶也許是一位博學的海洋科學家和善戰的海軍軍官。他畢業于俄國海軍武備學校,參加過北極探險。1906年,其學術著作《科拉海和西伯利亞海積冰層研究》榮獲俄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最高獎賞---大君士坦丁金質獎章。一戰中,身為波羅的海艦隊軍官的高爾察克阻止了德國海軍向彼得格勒的進攻。1916年,他被晉升為海軍中將并出任黑海艦隊司令,帶領殘破不堪的黑海艦隊殺到土耳其帝國伊斯坦布爾附近水域,擊沉了多艘土耳其軍艦。
十月革命爆發后,仇恨布爾什維克的高爾察克流亡伊朗,在協約國的支持下,他于1918年返抵西伯利亞鄂木斯克,同年11月,高爾察克建立軍事獨裁政權,自封“俄國最高執政”和陸海軍總司令。協約國媒體吹噓高爾察克是“俄國的華盛頓”。1919年3月,高爾察克率40萬軍隊,向蘇維埃共和國猖狂進犯。列寧在《真理報》上發出“一切為了東線”、“必須全力粉碎高爾察克”的號召,大批工人農民加入紅軍支援東方戰線。4月,紅軍展開反攻,高爾察克節節潰敗,11月,紅軍開進鄂木斯克。
高爾察克帶著其搜刮的5143箱金塊,乘坐插滿協約國國旗的專列倉皇逃往遠東。12月19日,專列抵達伊爾庫茨克,但這里已被起義的工農兵占領。護送高爾察克的法國將軍將其交出,以換取自己安全離開俄國。1920年1月,高爾察克被轉交給布爾什維克伊爾庫茨克革命委員會。在“契卡”(全俄肅反委員會)主持的革命法庭上,高爾察克接受了審判,他悲哀地稱,他被外國人出賣了,協約國在危急關頭背棄了他。2月5日,莫斯科批準了對高爾察克的死刑判決。7日清晨,紅軍戰士把高爾察克帶到安加拉河的一個冰窟前,行刑人員建議給高爾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絕了,但請求讓他抽根煙。煙卷剛剛燒完,槍聲就響了,隨后高爾察克的尸體被拋入冰窟。
弗蘭格爾,死得不明不白
弗蘭格爾的家族屬于日耳曼條頓騎士團后裔,從軍是其家族的傳統,弗蘭格爾的男爵稱號也是世襲的。他在1902年參加俄軍,在日俄戰爭和一戰中獲得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曾任俄國哥薩克騎兵軍軍長。在長期帶兵的過程中,這位將軍以其野蠻殘忍而惡名昭著。
為了制造恐怖氣氛并激勵士氣,弗蘭格爾允許他的部隊公開搶劫強奸。他還常常把解除武裝的俘虜帶到他們同伴面前進行處決。1920年11月,蘇俄紅軍在伏龍芝的指揮下,向弗蘭格爾的“老巢”克里米亞半島發起總攻擊。僅一周時間,弗蘭格爾所部就被逼到黑海岸邊的費奧多西亞灣,不得不請求協約國幫助其撤退。12月6日,費奧多西亞灣響起送別的禮炮,弗蘭格爾雙膝跪地,親吻著這塊土地,他在“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戰列艦上發誓一定要打回來。在協約國艦隊的護送下,14.5萬叛軍及其家屬乘坐26艘艦船,逃往土耳其。蘇俄內戰至此大體結束。
在土耳其沒呆多久,弗蘭格爾及其部隊就被送到南斯拉夫王國,法國則在突尼斯殖民地港口比塞大收編了6000人和幾十艘戰艦組成的白俄艦隊。弗蘭格爾在法國巴黎成立了“俄國軍事聯盟”,命令所有白俄保留武器,隨時準備反攻蘇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反攻蘇俄的希望變得愈發渺茫,流亡的白俄政治集團內部不斷分化瓦解,甚至就蘇俄倒臺后俄國到底實行君主制還是共和制吵鬧不休。為了拉攏隊伍,弗蘭格爾保持中立態度,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招兵買馬上。
當時,弗蘭格爾是蘇維埃政權在國外最危險的敵人。1928年春,弗蘭格爾在比利時的家中發生了一件怪事,手下人向他通報一個自稱是他哥哥的人要見他。弗蘭格爾確實有個哥哥在丹麥商船上當水手。他的哥哥見過他后,很快就消失了。不久,弗蘭格爾患上嚴重的急性傳染性結核病,經過持續一個多月的高燒后,4月25日,這位健壯的白俄頭目便告別了人世。
(摘自《環球時報》200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