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笨蛋!是選民說了算
進入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預選階段高潮迭起。撲朔迷離的選情像天氣一樣琢磨不透,而所有的“天氣預報”——專家預測——也紛紛落空。究其原因,則是眾多選民沒有輕信所謂專家和媒體的誘導,他們對于美國未來變化的殷切期待正在讓世人見識一場真正的選舉。
美國《新聞周刊》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從某種程度上說,希拉里·克林頓在新罕布什爾州總統提名初選中的勝利,是她主動放低姿態,向選民展現一個真正自己的結果。當然她也清楚地看到,未來的選舉之路非常棘手,至少她和奧巴馬之間已經成為了一場包括了種族、性別等因素在內的全方位競爭。
美國《經濟學家》懸而未決
在奧巴馬和希拉里·克林頓先后贏得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之后,美國民主黨內總統提名競爭仍然呈膠著狀態,無法分出勝負。為何勝負如此難以分出?一是因為這是自1928年以來首次現任正副總統都未參與的美國總統選舉;二是美國選民仍然不清楚自己所渴望的“變化”究竟是什么。奧巴馬強調美國只有在打破“布什一克林頓”陳舊黨派桎梏之后,才能實現理想中的“變化”。但他真的能在保證中東穩定的前提下妥善結束伊戰,并重振美國在全球的形象?至少新罕布什爾州選民告訴他,他們對此并無太大信心;對于希拉里來說,她目前急需做的,是要更詳盡地向選民說明自己所能帶來“變化”的細節。她需要更多地聆聽選民的聲音而不是繼續說教,她同時也需要幫助克林頓家族和美國舊政治體制劃清界限。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北歐消除了貧富差距
要實現經濟成長和國家發展,就必須容忍貧富差距的發生——這是一條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承認的定理。然而,在北歐出現了一些不受這個定理束縛的國家,它們在發展的同時,獲得了經濟上的平等;實現了GDP的高增長率,但基尼系數較低。為此,有一個健全而堅定的中間階層是必要條件。
德國《明鏡》滅亡的開始
極端而瘋狂的對外擴張和對人類文明肆無忌憚的踐踏使希特勒成為20世紀最可怕的破壞者。這個當年出生在奧地利的流浪漢怎么會成了魏瑪共和國總理,煽動反猶太主義和鼓吹民族主義的希特勒又是如何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獨裁者的?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德國人。
法國《新觀察家》他為我們準備的
改革陳舊的法國社會模式,這是法國總統薩科齊最新的承諾。他此舉是為了應對嚴峻的就業市場和頑強的工會。調查顯示,大部分法國人都期待改革,但他們對政府的改革措施——如對兩次拒絕就業機構推薦工作的失業者給予懲罰——能否有效降低失業率心存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