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波
奧運需要和諧,但一些不和諧的事情卻不期而至。據2008年8月6日《春城晚報》報道,近日,云南麗江市華坪縣興泉鎮興泉村八組至十三組村民因環境、水源污染等問題與該縣興泉鎮境內的高源建材公司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雙方約三百余人發生沖突,造成六村民受傷和十三輛汽車受損。
新聞中說,事發后,“華坪縣迅速果斷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平息事態,公安機關已將一百零七名涉嫌參與毆打他人的相關人員按相關法律程序進行調查處理。目前當地社會穩定。”我毫不懷疑行政和法律的迅速介入能夠取得奇效,堅定認為這種介入非常必要,同時我也對“目前當地社會穩定”的說法愿意相信,但是,在目前穩定的背后,還有沒有隱藏著不穩定的因子?如果有的話,我們又是否找到了將其消除的辦法?
近幾年來,與環保相關的熱點新聞層出不窮,其中有一個關鍵詞卻讓人百感交集,這就是“下跪”。2007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檢查組到安徽蚌埠鮑家溝檢查,由于對當地政府部門污染久治不愈的現狀失去信心,一群當地百姓跪倒在檢查組面前,請求檢查組督促地方政府切實解決污染問題;就在今年3月,山西臨汾再度上演了村民集體下跪要求污染工廠停產的悲情一幕。不知道有沒有人把百姓的集體下跪也視為“群體性事件”,在我看來,既然有這么多人參與,那也應該是典型的“群體性事件”,只不過,事件中的當事人采用的是最有傳統色彩、最溫和馴良甚至不乏屈辱的方式,在表達他們的訴求。在這種方式里,沒有暴力和血腥,只有無告的乞哀,因此也可能常常被輕忽,而輕忽的后果之一,就是很容易對實際上非常簡單的一個判斷視而不見,那就是:沒有人會輕易彎下他們的膝蓋,人也不可能永遠采用這樣屈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正常訴求。現在,麗江的三百人群體沖突事件不過是對這個簡單判斷的一次驗證罷了。
從跪求環保到群體沖突,這樣一個過程對中國百姓來說顯然絕非輕松,要避免“多輸”的后果,本來也有許多切實有效的辦法。公民的環保權利和吁求既為法律所保障,更契合國家民族大計,也回應著中央政府的決策,可以說完全找不出漠視的任何理由,只要公權力稍稍發揮一點應起的作用,無論怎樣都不會發展到群體沖突這糟糕的一步。然而,不幸的事件還是發生了!處理這起事件,查處一些參與打斗的人是容易的,但僅此顯然無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善良的百姓為什么會發展到用暴力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當地的政府和環保部門為保障其合法權利,曾經做過些什么?究竟是有利于化解民怨,還是相反?如果存在瀆職,甚至與保障公民合法權利背道而馳的行為,則必須問責!
貴州省委書記反思甕安事件,認為其深層原因是當地民怨長期未得到很好化解。民怨這個東西似無聲實有聲,似無形實有形,惟視執政者怎樣去聽怎樣去看。當村民跪求環保時,如果你居然看不到那溫和馴良的一跪中蘊藏著的熊熊怒火,對此無動于衷,根本沒準備讓這群跪著的人揚眉站起,重獲做人的尊嚴,那么一旦發展到群體沖突,又何必事到臨頭而大驚小怪呢?
從跪求環保到群體沖突是一個警示,這一警示如果能使社會更加重視民情民怨,使公權力面對他們的賦予者更加謙卑,那我倒真的想說:壞事變成了好事。
【選自《新浪·博客》】
插圖 / 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