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娟
6月16日,遼寧省“5·27”專案組工作人員趕赴阜新市公安局,宣布該局治安支隊副支隊長王曉剛“暫時停止工作”。之后,王曉剛被帶走調查。
至此,由原阜新市委書記王亞忱編織的家族權力網被徹底摧毀。
今年年初,王曉云(王曉剛的姐姐,曾先后擔任阜新市公安局副局長、阜新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因徇私枉法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去年4月9日,王曉剛的哥哥王曉軍因犯虛報注冊資本罪二審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半,他們的父親王亞忱同時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此時,王亞忱已退休十年。
受王亞忱影響,其三子女先后入獄或被調查,人們開始討論:應當如何監管退休官員,如何遏制其手中的影子權力?
“監管退休官員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表示,“最根本的應是監督公共權力。”
人走茶不涼?
王亞忱及其子女被判刑,都和爭奪阜新商貿城的所有權有關。退休多年的王亞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兒女掌握的公權力,將其一步步據為己有,并將阜新商貿城真正的主人高文華關押十一個月。
阜新市政府的一位干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為什么別人造假難通過,而王亞忱造假就可以一路綠燈呢?歸根結底,是因為王亞忱在阜新的影響根深蒂固,幾乎沒有他辦不成的事。”
據了解,王亞忱退下來后,經常對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指手畫腳,有時甚至要挾組織,蠻不講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分析,王亞忱退休后,他手中的權力實際上已經大打折扣,正所謂“人走茶涼”。他的“影子權力”是個軟約束,而擔任公安局副局長的女兒王曉云手中的公權力卻是強約束,真正起作用的是強大的公權力。
此前,姐弟倆都是普通工人,他們的人生軌跡伴隨著王亞忱官位的不斷升高而一路高升。
“一些領導干部安插親信、親屬在要害部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任建明告訴《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像王亞忱這樣的官員通過子女,達到自己權力的延伸,這類似于變相的“世襲”。
但目前法律并沒有對領導干部子女從政進行限制。“正是這個空白地帶,才有了家族勢力向公權力的滲透。”任建明表示,“應當對領導干部子女從政有些限制,領導干部的子女從政,形成公私利益沖突的話,比子女從商的危害更大。”
而王亞忱不僅有“做官”的子女,他的另一個兒子王曉軍選擇了經商。
官員的影響力和公權力一旦被毫無制約地利用,必然造成嚴重的后果。
尷尬的“余熱”
被繩之以法的退休官員遠不止王亞忱一人。去年4月,上海一批涉地官員被查,如上海市土地學會會長殷國元、房地產行業協會會長陳士杰,都曾是市政府主管房地產部門的高官,退休后又擔任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協會或學會負責人,在許多房地產項目中扮演土地中介角色。
據調查,在近年的土地官員下海熱中,下海官員成為開發商競相追逐的目標。有觀察家表示,退休土地官員在地產商和官場之間就如橋梁一般,起到了溝通和中介的作用。地產商之所以重金聘請退休土地官員,也就是期望能利用他們手中擁有的關系網為他們服務,如土地批復、工程監理和項目開展等等,都需要與土地等官員打交道。若是能有退休返聘的原土地官員做“馬前卒”,通過他們與有關部門和官員的特殊“交情”,辦起事來就順暢多了。
“國外也有聘請退休官員,只是想讓他提供一些經驗以及知識,而不是讓他對公權力產生影響。”周澤表示。
周澤認為,應當從根本上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而不能因為擔心他會影響權力而限制退休官員做這個做那個。“在目前公共權力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退休官員受聘到企業,對公共權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有專家稱,最近幾年權力的期權化就是公共權力缺乏監督所產生的新型腐敗手段。期權化主要表現為一些官員在位時,利用權力的影響,合法和不合法、合理和不合理地為某些企業、個人牟取非法利益。為了“保護”自己,逃避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和查處,他們不圖眼前的直接回報,而是為日后退休、離職或辭職下海后牟取更大的利益打下基礎。
“《公務員法》里的‘三年兩不準就是為了防止發生期權腐敗。”任建明說。
《公務員法》中有明確規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三年兩不準”: 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
但是,有專家指出,規定一定時間的“權力冷卻期”還不足以對“影子權力”的影響形成有效遏制。應建立離職官員從業限制與職業回避制度,規范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后返聘的監管制度。如美國1998年出臺的《從政道德法》規定,前政府官員不得就原職有關問題對老同事進行游說,具體的禁止期限視職位情況分別為一年、五年乃至終身。
誰該被監管?
“需要監管的不僅僅是退休官員,其他的因素也可能對權力產生影響,關鍵是監管權力行使者本身。”周澤副教授表示,“退休官員沒有公權,但和權力行使者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僅是退休官員有,其他人也可能有。”
任建明也表示:“與其對離休干部進行監管,不如在他在任的時候,把子女安插到政府部門之前就進行監督。”
“保障權力的正常、透明的行使,這比監管退休官員、官員老婆更有效。”周澤說要避免其他因素對權力的影響,就要有更充分的信息公開,比方應該讓公眾看到高官基本的社會關系、親屬的職業、財產狀況等。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如果做到政策公開透明,按政策制度公開辦事,不論是下海的官員,還是其他從事經營活動的人,都在一個平臺上公平競爭,那也就不存在權力壓倒一切的現象了。”
介質的消除
有學者從我國的諸多腐敗案例中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是退休官員尤其是退休高官的潛在影響與推動,促使在職官員陷入了貪污腐敗的漩渦中,并由此催生一系列官商勾結的惡性腐敗問題。
而退休官員建立起牢固利益鏈條的手段,也正是靠提拔下屬、親信、秘書等。
任建明表示,之所以退休官員的影響力還能夠發揮作用,“是因為他提拔的在職公務員在起作用。”如果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不能受到有效遏制,將會導致更多的腐敗。
“退休官員能發揮影響力,必須通過一些途徑和中介。”任建明分析,如何破除中間的介質,這就需要進行管理改革,如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從伯樂相馬到規則賽馬,這樣一個根本體制的變革”。“干部的選拔任用,不是領導一個人說了算,提拔他身邊的人,要有客觀的組織程序、公平競爭的機制。”
任建明表示,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不存在用人腐敗的問題。“要么是靠選舉,要么靠市場機制。”例如,香港大量的政務官是通過招聘,是人才市場決定的,而不是靠委任制。“我們現在的選人用人機制是人選,如果是制度選人,就忠實于憲法、制度,向制度負責。因為不是誰來決定我,是制度、選民來決定我。我們現在的機制是,領導選定了我,所以,不是向制度、組織負責,而是人身忠誠,是個人依附。”
【原載2008年7月21日《民主
與法制時報》】
題圖 / 遲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