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耕身
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正在舉行,如火如荼。各國運動員們在賽場上斬金奪銀,國內媒體更是天天凱歌高奏。但作為一個媒體評論者,進入八月以來,我不得不處于賦閑的狀態。一個直接的原因是,非奧運的新聞突然大量減少。
作為一個習慣于每日瀏覽大量新聞并評頭論足的評論人,我突然發現,進入奧運以來,公共信息的空間似乎一下子被鋪天蓋地的“涉奧”新聞給塞得嚴嚴實實了,其他種類的新聞幾無透氣的縫隙。央視數個頻道基本全部成為奧運頻道,連廣告也奧運。省級電視臺也概莫能外。除此之外,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種媒體也大都是連篇累牘的奧運專版專刊,網絡新聞也被奧運新聞牢牢主宰;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媒體的時事評論版面或頻道。可謂除了奧運,余無新聞;除了賽場,余無現場;除了金牌,余無興奮點;除了運動員,余無當事人。即或出現一些非奧運新聞,在處理手法上也顯得期期艾艾,一副打不起精神的樣子。我天生不太喜歡體育,一向也不怎么關注體育,那么在這樣的情勢下,也就只得賦閑了。
不可否認,當北京進入奧運時間,全球也進入了北京時間。就新聞規律而言,媒體傾以極大的熱情來進行報道,也無可厚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對其他新聞事件的關注,同時也并不意味著在受眾那里,除了奧運,別無關注。事實上,關注奧運與非奧運新聞,并不天然矛盾,奧運也遠遠不是一個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生活的全部。比如此前新疆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它事后的處置仍然令人關切;相關部門公布的7月CPI上漲6.3%的消息,也缺乏進一步的解讀;就連8月12日公布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征求意見稿)》,也是或被一些媒體輕描淡寫地處理了,或干脆淹沒于金光閃閃的奧運新聞之中。這些都還是擺在眼前的新聞選題,更多日常的突發性新聞或事件,不知多少,卻在媒體上皆難覓蹤影。
顯然,媒體操作上的厚此薄彼,是造成奧運之下公共信息饑渴的一個原因。曾有媒體報道說,奧運開始后,中國觀眾出現了一些“奧運癥候群”。那么我想,也應當包括我所感到的這樣一種非平衡性信息缺乏癥。我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有多少,極少數,還是頗有一些?但我所知道的是,就傳播規律來說,當某一信息一旦“壟斷”公共空間,未必是一件好事。
我們可以歡呼奧運,享受奧運,但奧運必將結束。我尊重一切熱愛奧林匹克的人們,但是作為一名媒體評論者,我深深地知道,除了奧運,還有更廣闊的生活,更真實的現實。因此奧運不應成為公共媒體回避現實的理由。
【原載2008年8月15日《東方早報》】
插圖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