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北
乾榮兄二○○八年四月十六日在《檢察日報》發表《“高素質”對罵》,讀過之后,不免莞爾。兩名北京來的女乘客在大連機場“先后用漢語、日語、法語和英語互相辱罵”,乾榮兄因而想起成功人士馬云的童年趣事,當然意在言外。我卻由此想到另外一個話題,即,為什么人們總是以“高素質”自詡?
這場多語種臟話大戰,起因不過是被擠之后,對方沒有道歉。真是“高素質”,這種事大可一笑了之。問題就出在雙方都不能容忍“素質太低”這種評價。于是一面嘲諷對方“素質高”,一面立即拋出“懂日語嗎”這類“高素質”考題。這種臨時性的現場突擊考試,比職稱外語難得多,不僅是在考外語,而主要是考外國語言中罵人的侮辱性詞匯,遇到一門心思集中在本專業語匯方面的人,恐怕難以招架。對罵雙方卻能互不退讓,看來,在用外語罵人方面,其素質之“高”,名不虛傳。但是這種自以為是的“高素質”,是不是屬于真正的“高素質”,不必別人評說,就是他們自己,原本也心里有數的。
人們羨慕“高素質”,這沒有錯;企盼自己“高素質”,這也沒有錯。但是“高素質”不是文憑,可以一考而過;“高素質”也不是商標,可以買來張貼。“高素質”不是詞語,可以張口就來;“高素質”也不是衣冠,可以隨心所欲。真正的“高素質”,往往體現在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如影隨形,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片刻難以偽裝。沒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刻苦努力,談何容易。向人炫耀自己的“高素質”,恰恰表明自己還沒有達到“高素質”,不過是認為自己已經修煉得差不多罷了。這種自我評價常常是對自己的一種誤讀。認為自己已經修煉得差不多,而不想繼續修煉之,也就常常會應了功虧一簣那句老話。
可是現在到處可以見到這種“高素質”自詡者。這種人官場有,學界也有。普通老百姓自詡“高素質”,往往是從他們那里學來的。官場自詡“高素質”者,往往以為自己多么清正廉明,做了一兩件本來應該做的事,那就不得了,要給自己打九十分了。拿那些貪官污吏做參照物,對比當然明顯;但是,拿真正的“高素質”一對照,不過應當應分而已。學界自詡“高素質”者,則更為浮躁。尤其自己的“高素質”著作被批評之后,那種無法掩蓋的惱怒,倒是相當“高素質”的。遠近之例,不必贅述。記得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五寫過景城一個老和尚孤樹上人,與他的高祖厚齋公時有往來。有一回,這個老和尚興致勃勃告訴厚齋公一件怪事,說自己有天夜里燈下誦經,忽聞窗外窸窣有聲,似人來往,呵問為誰。窗外朗聲回答說:“他們都是有人處誦經,您老是無人處誦經也。”可以想象,孤樹上人轉述野狐的這種評價,心里一定為自己的“高素質”暗暗自豪。不料,厚齋公卻說:“您以此語告我,也就和那種‘有人處誦經的和尚差不多了啊。”紀昀寫到這里,用“孤樹憮然者久之”七個字作結。看來,這個老和尚還懂得自己需要繼續修煉,他這才明白,真正“無人處誦經”者,是絕對不會以此炫耀于人的。讀書至此,不免學乾榮兄一句:“哎呀呀,真開眼界!”
生活中到處碰到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人。有的人恨不得把“高素質”三個字永遠刻在臉上,時時提醒別人注意贊揚自己的“高素質”。這成為一種非常有趣的社會現象。我不知道心理學如何解釋這種現象,但是,我知道,碰到這種臉上刻有隱形“高素質”字樣的人,最好的辦法,三十六計——走為上。原因倒很簡單,在時下這類“高素質”者之中,再也難以碰到一兩個還能“憮然者久之”的孤樹上人了。
插圖 / aihua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