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塵馨

1月16日,北京奧組委在北京公布了最后一批北京2008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景觀設計的方案。奧運會火炬接力景觀設計主要包括火炬及延展設計、運行車隊和飛機設計、火炬接力服裝設計、火炬接力場地環境設計和城市景觀設計5個部分。除了之前已公布的火炬設計方案,這次公布的內容包括火炬延展設計火種燈、城市慶典圣火盆及火炬手服裝、傳遞飛機景觀等。至此,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景觀設計已全部完成。
北京2008奧運會的形象景觀以火炬接力標志、主題口號、核心圖形和色彩為基礎元素,以代表中國特色的鳳紋、祥云為創意來源,設計而成。中國味十足。
火炬延展設計的名稱也非常“中國”:火炬支架叫“漢唐”,城市慶典圣火盆叫“鼎盛”,火種燈叫“宮燈”。
“漢唐”主要用于展示和支撐火炬,造型設計借鑒了漢唐建筑風格,底部祥云升騰,與火炬遙相呼應。
“鼎盛”主要用于火炬接力途經城市的慶祝活動,設計采用“天圓地方”的理念,以中國青銅器代表作鼎以及祥云圖案為設計元素。
“宮燈”用來保存奧林匹克圣火的火種,主要用于火種迎接、圣火點燃、圣火展示等活動。創意源于古典、華美的中國宮燈。
景觀開發、火炬及延展設計和火炬接力服裝設計由中央美術學院、聯想集團、北京服裝學院分別承擔。但宗旨一致:即突出“中國味”。
聯想設計二處主管設計師蔡瀟解釋了設計師的“良苦用心”,他舉例說,像圣火盆我們就叫它“鼎盛”,這個詞我們是想了半天,“鼎盛中華”,也包括了我們充滿自豪的感覺,因為我們從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想,這個設計不一定是我們,但是一定是中國人做出來的,還是最好的——因為是中國自己的設計師自己做的。而且中國現在越來越強大,經濟越來越繁榮,應該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1896年開始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可到了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才出現第一次火炬傳遞。為了烘托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活動,重現昔日光榮,柏林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卡爾?迪姆及其同事幾乎完全按照古奧運會的情景來布置沿途經過的古希臘遺址,并精心設計了儀式感十足的點火方式和火炬傳遞路線。
從此,火種采集儀式和火炬傳遞,越來越在現代奧運會中起到重要的凝聚人心和宣傳奧運精神的作用。
圣火點燃后,火種置于一個古老的火盆中由首席女祭司帶到古代奧運會場內的祭壇,點燃第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隨后開始它前往奧運會主辦城市的行程。火炬手由火炬傳遞車隊和護跑手陪同前進。
為了達到萬眾跟隨奧運火種的神圣感,國際奧委會對火種和火炬接力的要求十分嚴格。比如為保持奧運圣火的純潔性,在整個火炬接力中只能使用從奧林匹克采集來的圣火進行傳遞,圣火不能與具有任何象征意義的火焰混合,也不能將圣火分開同時進行一個以上的傳遞活動等等。

這其中圣火、火炬、火炬手和傳遞路線則是構成火炬接力活動基本要素,是火炬接力活動的中心和焦點。只有火炬手才有資格穿著火炬手制服。火炬手也有權通過購買或組委會贈送的方式擁有自己傳遞的那支火炬。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院長朱東華教授分析說,奧運火炬的設計首先要考慮民族化,每一位東道主都希望在奧運史上留下可圈可點的東西;第二是奧運火炬設計必須有一些奧運的元素;第三還要有國際化的元素。而近幾屆奧運火炬在外觀設計上也有逐步融合奧運會東道國風土人情和奧運會主題的趨勢。
但在突出東道國特色的同時,主辦方都會考慮到奧運會的國際性需求。比如,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火炬手服裝,其設計理念是:代表奧運團圓的月桂紅;2000年悉尼奧運會火炬手服裝的設計理念,代表了歌劇院特色的海洋藍;而2004年雅典奧運會火炬手服裝設計理念,則是代表世界和平的橄欖綠。
而“國際性”,恰恰是此次中國的奧運景觀設計中被忽略掉的部分。2004年雅典奧林匹克火炬的設計者,著名設計師安德雷亞斯?瓦羅佐斯(Andreas Varotsos),如此解釋他對奧運的設計理念:火炬從橄欖葉中獲得靈感,意味著火炬的傳遞將橄欖葉象征的和平信息傳遍全球,又與2004年奧運會會徽相呼應(會徽是一圈橄欖樹的葉子)。設計師說,“火炬,盡管是一個很小的事物,事實上卻承載著首要聯系世界文化的許多意義。我的目標是強調一種希臘文化的元素,它誕生在這片土地并影響了世界文化,它是如此的和諧——人類活動和自然之間的和諧作為一種觀念已經被遺忘。我相信這些價值觀應該在今天被重新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