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審視在外部封鎖最緊而求購無門的“兩彈”(核彈、導彈)領域,中國自主研發反而能夠較快地接近世界水平。外購雖是一便捷之途,卻也往往帶來惰性和依賴性。長此以往確如中了毒癮。《華盛頓郵報》評論就認為,“中國軍工需要對俄羅斯‘斷奶’,否則真要上癮了。”
據俄羅斯軍品出口局的發言人稱,從2005年以后對華武器貿易便開始下降。最近俄亞非國家研究所副所長安德列·卡爾涅耶夫在答記者時也說,中國除了繼續采購較先進的S-300型防空導彈外,基本停止采購其它成品裝備,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購買飛機發動機、艦載防空導彈以及對已經購買的俄制武器的升級換代上。中國不少專業人士在慶賀自己研制出殲-10戰斗機、“中華神盾”驅逐艦和各種新型戰車的同時,也呼吁減少進口。雖然中俄出于戰略伙伴關系仍要進行軍事合作,經貿額還在擴大,然而以往的那種紅火的軍貿注定要降溫,這是因為中國軍工界有條件也有必要立足于自主研發。
能買的都買過
中國軍工業的建立,一開始便以蘇聯標準和技術作為自身基礎,這是特定的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當年起步鋪下的軌跡,使中國軍隊幾十年一直習慣使用蘇-俄系列武器,自己研發的裝備至今也帶有蘇式印記,蘇聯和俄羅斯軍品甚至成為幾代軍人難以擺脫的一種情感。
解放前,中國購買外國武器曾處于無規劃的多頭引進狀態,軍隊簡直成為“萬國武器博物館”,給后勤供應造成了無法匹配的災難。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時,還使用十幾個國家的裝備,國內根本無法保障如此雜亂的彈藥和零配件供應,中共中央便下決心讓全軍更換蘇聯武器。戰爭期間,中國以購買和仿蘇式的武器裝備了106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在歷史上首次完成軍械的統一制式和標準化。考慮到一個大國不能在國防上受制于人,在朝鮮戰爭結束的翌年即1954年,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便向毛澤東建議盡可能不要再買蘇聯武器,應立足于自己建廠生產。
現代武器是工業和科技的結晶,一個落后國家想自我生產談何容易!舊中國因原無重工業和機械工業基礎,引進外國機器建立的沈陽、太原、上海、重慶(原金陵局)等幾個兵工廠都只能制造少量輕步兵武器,連迫擊炮都造不好。50年代初,斯大林出于對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報答,同意援建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了15項,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156項”。后來落實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制造廠。蘇援工廠設備雖非無償卻只付成本費,中蘇科技協定還規定技術援助都屬無償,不講專利,蘇方傳授技術后由中國自主生產。在幾年時間內,中國只花費幾十億人民幣就以世界上最低的成本建立起配套的國防工業基礎。此間中國購買不能自產的蘇聯高精技術裝備如戰斗機、潛艇和防空導彈時,也都同時引進了技術資料和生產線。
中蘇蜜月好景不長,出于后人看來純屬無謂的國際共運正統和“修正”之爭,加之中國崛起威脅到美蘇主宰世界,雙方在60年代初反目成仇。繼1960年撤退專家后,1962年11月蘇聯又因古巴導彈危機時中國對其進行批判而停交米格-21戰斗機的技術資料及配件,中蘇軍貿從此中止。此后十幾年間,中國在封閉狀態下用許多年時間才消化了此前接受的蘇聯軍工技術,在此基礎上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武器裝備。在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兩彈一星”尖端武器取得過輝煌,常規武器研制卻出現長期停滯。直至80年代,中國自產的戰機、軍艦仍基本停留在50年代蘇援時的水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曾希望西方幫助改善裝備,英國就此對華推銷過“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和42級驅逐艦,西德也推銷“豹”式坦克和火炮,然而兩項無法克服的障礙卻使任何一項主戰裝備的交易都未達成。一項障礙是對方索價極高且不肯轉讓核心技術,另一項障礙是中國已有的蘇式軍工體系與其標準不同而難保障。1989年西方對華實行軍品禁售,隨后中國以引進蘇-27戰斗機為開端恢復了對蘇軍購。
90年代后期至新世紀之初,中國鑒于應急任務需要和國內軍工界落后面貌短期難以改變,又成為俄羅斯武器的最大客戶,所購包括軍機、艦艇、防空導彈、戰車技術和地面火炮的制導彈藥,其中僅“蘇霍伊”戰機及其生產線就價值百億美元。然而隨著中國科技和工業實力的增長,俄羅斯也走向復興,雙方軍貿開始出現了不少互不如意之事。中方抱怨最新技術買不到,俄方抱怨成品賣不出去。一些專家就此評論說,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的武器基本已經過了高峰期,能買的基本都買過。中國想買而買不到的,俄羅斯要么沒有,要么不肯賣。
投資俄軍研未能得技術
回溯以往的歷史,中國對蘇俄武器的兩次大采購浪潮,其實都是在本國軍工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其結果都對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起到了快速提升的作用。按照彭德懷的評價,僅抗美援朝戰爭三年間武器的進步,就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90年代中國對俄軍購雖花費不菲,然而按照國際軍界的評論,中國武器的總體水平就此提升了20年,即由長期徘徊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而躍升到80年代的世界水準。
世間之事往往有一利又會有一弊。一個國家的軍隊若長期依賴購買外國武器,必然會在軍事上受制于人,而且會影響本國軍工科研的投資和產出。何況50年代蘇聯對中國畢竟講點“國際主義”的理想,提供技術較開放且要價為世界最低。如今俄羅斯軍貿只講國家實利且重在賺錢,中國再想以低成本取得軍工水平大幅躍進已不可能。90年代初,蘇聯瓦解后的經濟“休克療法”造成了俄羅斯軍工企業幾乎無以為炊的災難,以往每年有幾百架戰機生產任務的俄羅斯航空業在1997年落到只有7架國內戰機訂單的境地,“蘇霍伊”等大型企業靠向中國出口蘇-27和蘇-30才能給職工發薪金。遇到這一特殊機遇,俄羅斯才能對華出口自己較為先進的武器,然而當時中國引進技術就不太順利,對俄軍購也影響了國內軍工業自我改善的投入。如國內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建立了世界上規模僅次于美蘇的龐大軍工生產體系,在八九十年代國內軍工企業為生存被迫把重點轉入“不務正業”地生產冰箱、面包車等民品,解放軍的新裝備反而要靠進口,這使國內軍工企業和科研部門難免有諸多抱怨。
進入新世紀后,俄羅斯自身境遇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對華軍售。由于俄國內經濟形勢好轉,近兩年來國際上石油價格暴漲,作為世界最大油氣出口國的俄羅斯錢袋充盈,本國軍費增加使內需武器訂單大增,不再依靠對華出口維系一些重點軍工企業生存。俄方又看到中國對引進武器能很快吸收其技術以提升性能和國際競爭力,對出口的限制又有所增強,尤其堅持只賣成品不售技術,以避免未來市場受到“潛在威脅”。從世界整體水平看,蘇聯瓦解后俄羅斯裝備科研部門因缺乏資金,多數武器的研制仍在“吃老本”,至今出口的戰機、戰艦的總體性能仍基本屬于蘇聯80年代的水平。若是中國的重點武器還立足于向俄羅斯購買,勢必會陷入一個新的停滯期,同美國和西歐的差距又會拉大。
俄羅斯自18世紀初的彼得大帝時代起,在軍工制造業上就追趕上西歐的水平。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時代又片面地發展重工、軍工,蘇聯民用工業雖嚴重落后,武器研制水平卻與美國并列為世界前茅。蘇聯瓦解后,俄羅斯作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今軍工科研和生產水平雖已落后于美國,卻仍普遍高于中國。在西方至今仍對華實施尖端技術封鎖并不解除軍售的情況下,中國若能通過科技合作從俄方引進先進技術,對提升自身研制能力不失為一條捷徑。然而俄人對中國畢竟存有防范之心,并要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近年雖同意合作卻仍不愿外傳先進技術。如美國經過十幾年科研和花費720億美元的費用,于2005年終于定型了第四代戰斗機F-22,這比俄羅斯的“蘇霍伊”、“米格”戰機先進了整整一代。俄羅斯為急起直追,目前已啟動“第五代戰斗機”(這是蘇俄獨特的排序,實際相當國際上的第四代)研究計劃,投入數以百億美元計的科研資金卻是難事,因而提出愿同中國或印度“合作開發”。俄方前一段亮出的條件,卻是核心技術開發由其本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合作投資者擔負少量低檔次研制項目,計劃完成后對成品只有優先購買權和價格優惠。
面對俄羅斯這種條件,過去未獨立研制過一款新型戰機的印度也感到難以接受。印方起初想通過入股獲得新技術,搞清了俄方底盤后,目前也感到心灰而躊躇起來。對于已獨立研制成國際間堪稱上乘的第三代戰斗機F-10的中國航空界來說,若參加這樣的合作,無異于當冤大頭。在已經擁有蓬勃日上的航空業的情況下,與其投巨資給別人搞飛機研制而自己最終要買其成品,倒不如自主研發,雖多費些功夫卻能鍛煉出本國的科研和生產隊伍。
如今中俄兩國有著較好的戰略伙伴關系,今后中國還會訂購一些比本國產品水平高的武器,然而關鍵性的裝備決不能依賴他人。中國國防科技界的元老早在80年代就告誡,買來一個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如果解放軍的先進武器要長期靠從俄羅斯進口,國內軍工業要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就永遠不能達到。
經濟激活軍工動力
過去中國軍工科研和生產水平長期落后,一是由于經濟實力不濟,二是受限于科研水平較低。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遠比俄羅斯活躍,主要薄弱環節是高科技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不夠。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為發展經濟,曾強調把龐大的軍工企業轉為民用,現在則面臨著將經濟實力和民品開發能力轉化為軍用的任務。
中俄兩國的經濟統計數字,就已充分顯示出雙方經濟實力的強弱易位。在蘇聯瓦解前的1990年,中國的國民產值不過1.85萬億人民幣,按當時的匯率折合3200億美元,同年蘇聯的國民產值仍折合1.7萬億美元,其中俄羅斯地區為9000億美元。蘇聯瓦解后俄羅斯的國民產值曾下降一半多,至2004年方才恢復到原蘇聯俄羅斯地區的水平,去年也不過相當1.1萬億美元。去年中國的國民產值卻達到24.6萬億人民幣,折合3.4萬億美元。從這些統計可以看出,蘇聯瓦解前俄羅斯地區的國民產值是中國的3倍,在17年后經濟實力的對比卻顛倒過來,中國的產值是俄羅斯的3倍。
經濟實力和軍費投入是發展武器裝備的基礎。遙想80年代初,蘇聯的年軍費開支曾達到150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十幾倍。而從去年兩國公布的數字看,俄軍費開支雖較90年代末有成倍增長卻剛超過300億美元,中國則達到460億美元。中俄兩國雖然沒有公布各自的軍事科研費,然而從國民經濟和軍費的條件看,中國可投入的經費無疑大大高于俄羅斯。中國經濟開放后獲得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國內在精密機床和先進電子產品方面有超過俄羅斯之勢。了解這些情況的人都不能不感嘆,有了這樣優厚的經濟科技實力和財力保障,中國軍隊若還要長期依賴進口俄羅斯的武器,本國軍工界真要感到羞愧了!
一個國家的財力自然不完全等同于科技水平,例如國防科研的進展主要有賴于科研隊伍的建設、基礎學科的長期積累,以及國內制造工藝的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間在武器發展上總走仿制之路,獨立開發成功的例子除“兩彈一星”外很少,主要原因就在于科技基礎薄弱,只能集中力量保障少數重點項目。80年代中期商海大潮涌起時,軍工業為賺錢忙于開發民品,教授學子大多注重應用項目而忽視基礎科學,國內一批老科學家便大聲疾呼要打好下一步發展的基礎,因而有了國家重點保障的“863”計劃(即1986年3月開始的長遠科學發展規劃)。至今經過20多年的努力,國內還是培養出一批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軍工人才,并有西方和俄羅斯的科技成果可供借鑒。如果給這批人提供充分條件,在軍工領域全面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是可以辦到的。過去中國在核彈、導彈方面令世界驚訝的成就,以及近年“神舟”載人飛船創造的僅次美俄而趕超西歐和日本的航天水平,也都能證實這一點。回顧中國的武器研制,可以看到一個可令人深深回味的現象——那就是在外部封鎖最緊而求購無門的“兩彈”(核彈、導彈)領域,中國自主研發反而能夠較快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能夠從外部買到的常規武器如飛機、艦船等方面,中國卻長期投入不足,科研人員取得的成就也比“兩彈”相差很多。這一現象證明,外購武器雖是一種便捷之途,卻也往往會帶來惰性和依賴性,長此以往確會如同中了毒癮。克服這種持續了幾十年的對蘇俄制品的依賴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軍工科研能否取得重大進步。
今年,中國要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國內政治上、經濟上的進步,從深層次看恰恰是突破蘇聯模式的重大成果。中國軍工事業的進步,同樣也要從蘇聯模式的圍城中沖出。歷史證明,像中國這樣一個原先工業基礎落后的大國,想盡快在軍工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引進國外先進武器自然必不可少。不過要想真正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必須自主消化吸收他人的技術并有所創新發展,這也是今后保障中華全面崛起的一個希望所在。
(原載香港《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