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歷史多么久遠,只要拭去史料上的塵土,他依然鮮活地活在歷史的畫卷之中。
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長崎平戶,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母親田川氏為日本人。1630年,鄭森從日本回國,學習兵法。1644年,清兵入關,建立了清王朝。1645年,明皇子朱聿鍵在福建登基,改元隆武,稱南明隆武皇帝,與清朝對抗。是年,主張反清復明的鄭森受到朱聿鍵的倚重,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營中軍都督,“國姓爺”的稱呼便由此而來。
反清復明
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北上投降清廷。而清軍卻在此際掠劫鄭家,其母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盡。
1647年1月,背負著“國仇家恨”的鄭成功于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1649年,改奉南明永歷年號,被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1651~1652年,鄭成功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三次重大勝利,殲滅了駐閩清軍主力。后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海戰攻清軍之弱,于次年4月將其水師殲滅于廈門圍頭海域,控制了海權,建立了以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與大陸分離的小島)為據點的反清基地。鼎盛時期,陸軍達72鎮、水師20鎮,士兵達20萬人,擁有大小船只5000余艘。期間,鄭成功與外國人通商,收集資金,籌備軍力,深入內陸開設商業據點收集清廷情報,幾次起兵。父親鄭芝龍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但都遭到了鄭成功的拒絕。
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鄭芝龍以通敵罪流徙于寧古塔。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清廷大震,卻最終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敗退廈門。1660年,又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余人于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軍威復振。
17世紀初,荷蘭政府在其亞洲的殖民基地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建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事對東方各國的經濟掠奪和武力侵略。趁明朝政治腐敗,武備廢弛,從1601年開始,荷蘭殖民者以貿易、通商為名,對我國沿海各地進行襲擾。1642年,荷軍在臺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占了整個臺灣。荷蘭侵略軍侵占臺灣后,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并經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激起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以及臺灣人民的憤怒和反抗。1656~1660年,鄭成功兩次警告荷蘭人,稱將不會再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亦允許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華商的安全。
由于金門、廈門二島的回旋余地太小,糧餉來源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了驅逐荷蘭殖民者,同時建立穩固的抗清基地,鄭成功決意收復臺灣。
收復臺灣
鄭成功恢復臺灣的決心,得到了臺海兩岸民眾的大力支持,人民踴躍募捐、參軍,并提供了臺灣各方面的信息,使鄭軍對臺灣情況特別是荷蘭人的城堡裝備有了更準確的了解。留在臺灣的鄭的舊部何斌還繪制了一張有關臺灣港口、航道、荷蘭兵力分布及炮臺布置的軍事地圖,為鄭成功的軍事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1659年12月,鄭成功召集諸將研究收復臺灣和留兵防守金門、廈門事宜。1660年6月,清軍調集江、浙、粵、閩沿海數省水師和幾萬陸上兵馬進攻廈門。鄭軍戰勝,摧毀了清軍主力。
1661年1月,李定國聯明抗清失敗,大陸各省基本被清軍占領,形勢緊迫,惟有收復臺灣,連接金門、廈門,才進則可戰而復中原、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恰巧此時,清世祖順治帝去世,鄭成功感到“國喪”期間是收復臺灣的最佳時機,遂將籌劃多年的赴臺計劃付諸實際。
為了順利收復臺灣,戰前鄭成功不斷偵察臺灣情況,秘密搜集情報,勘測航路,了解荷軍兵力配備、設防等情況。同時籌備糧餉,擴充軍隊,修造戰船,加緊訓練。
1661年2月,準備工作基本完畢,鄭成功從廈門移師金門,具體部署征臺兵力,并命其子鄭經及部分將領留守廈門、金門,以防清軍乘虛襲取。綜合考慮臺灣島以“澎湖為門戶,鹿角為咽喉”及荷軍的敵情,鄭成功決定首先收復澎湖,然后通過鹿耳門港,實施登陸,分殲臺灣城、赤嵌樓兩地荷軍,收復臺灣全島。他將進攻臺灣的艦隊分為兩個梯隊:親率第一梯隊,戰艦數百艘,部隊2萬人;黃安指揮第二梯隊,戰艦20余艘,部隊6000人。
聞訊的荷蘭殖民者為迎戰鄭軍,增加島內兵力,修城筑堡,儲備物資,實行封禁,搜集情報,偵察鄭軍動向。至戰前總兵力約2800人,主要部署在臺灣城和赤嵌樓,分別由荷軍頭目揆一和描難實叮率領,其它港口和城堡留四五百人守衛,另有“赫克托”、“斯·格拉弗蘭”、“威因克”、“馬利亞”等戰艦及多艘小艇。企圖依靠臺灣城炮臺火力,居高臨下,封鎖海面,以甲板船防守大港海口,阻止鄭軍登陸。
在金門舉行誓師儀式后,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大軍25000人,分乘400余艘船只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向東南挺進,次日抵達澎湖,因此處荷軍兵力薄弱,很快占領。他號召全軍不畏紅毛炮火,服從指揮,英勇殺敵,收復臺灣。3日后,鄭軍繼續東征,進至柑桔嶼海面時,遭風雨所阻,被迫折回。按照事先了解好的入港路線的水文變化情況,6天后,鄭成功座艦豎起了“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大旗,發炮三聲,冒著大風冷雨,船隊向臺灣進發。30日,鄭成功留下3000兵力駐守澎湖,率領艦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到達鹿耳門港。
鹿耳門港是大員灣北端出口處的一個小港口,出口處兩山對峙,狀如鹿耳。鹿耳門外海進港有南、北兩條航道:南航道有敵艦防守,陸上臺灣城亦設有重炮,難以通過;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原沙石淤積,港口狹窄,航道水淺,需漲潮才能通過。不料經過溪流和潮汐的長期沖刷,港內逐漸形成了一條可以航行大船的港道,且天助漲潮,鄭成功乘機率隊進發,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進入內海,將艦船分布在臺江之中。荷軍來不及調整大炮,倉促出動夾板船到海面阻擊。如“神兵天降”的鄭軍水師沖過荷軍防線,在赤嵌樓以北的禾寮港和鹿耳門方向成功登陸。
鄭軍登陸后,立即包圍了赤嵌城,荷軍要塞赤嵌樓、臺灣城及僅有的幾艘戰艦呈分隔被圍狀態。此時,荷軍憑借堅船利炮發動攻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雖然鄭軍戰艦裝備不及荷軍,但水兵們英勇頑強,且數量上60∶4,占有優勢,最終擊沉敵主力艦1艘,炸毀甲板船1艘,其余落荒而逃。
陸上,荷蘭艦長貝德爾率領240名士兵向已登陸的鄭軍反擊。鄭將陳澤率4000人,以大部兵力正面迎擊,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敵軍側后,前后夾擊。臺灣人民也加入到了抗擊荷軍的戰斗之中,聲勢浩大,給荷軍造成了極大的威懾。結果,貝德爾斃命, 180多人被殲,只有少數人逃回了臺灣城。增援部隊則大部分在路上被當地居民和鄭軍消滅,剩不足1/3的殘兵敗將也原路退回。
5月1日,鄭成功致函揆一和描難實叮:臺灣澎湖島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就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臺灣和澎湖應由中國政府管轄。過去本藩父親一官(鄭芝龍小名)將此地借與你們,我現在為改善此地而來,你們不應該再占有我地。如果你們能用友好的談判方式交還此地,生命和財產安全將得到保障,如敢違抗,殺戮無赦。可海陸皆敗的荷軍仍企圖固守赤嵌樓、臺灣城這兩座孤立的城堡。為了減少犧牲,鄭成功一面乘勝進攻赤嵌樓,一面派兵切斷荷軍水陸交通,赤嵌樓的水源也被臺灣人民切斷,無奈的描難實叮只好被迫率部投降。赤嵌城被徹底攻克后,鄭成功指揮大軍開始圍攻臺灣城。
臺灣城城高墻厚,荷軍守備完善,南北各置巨炮10尊,密集的火炮基本上封鎖了可以接近臺灣城的每一條道路,此時困守在城內的侵略軍約900人。根據臺灣城的地形特點,鄭成功采取了正面進攻、翼側迂回和水陸配合的戰法。一邊積極攻城,一邊寫信給揆一勸其投降,卻沒有得到揆一的任何回應,并在揆一不顧一切的轟擊下后撤,荷軍亦陷入了被圍困的境地。
5月3日,荷軍派出兩名高級官員到鄭軍營地會見鄭成功。鄭成功揭露了荷蘭殖民者唯利是圖的丑惡嘴臉,并明確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歸還原主是理所當然的事,此次來的目的并非同其作戰,只是為了收復自己的土地,否則只能采取武力。心存幻想的荷蘭殖民者提出了以賠款換取繼續占領臺灣和允許荷軍駐留的兩項建議,但都遭到了鄭成功的嚴詞拒絕,要求荷蘭人放棄臺灣全島。
5月28日,不甘失敗的巴達維亞當局調集700名士兵和10艘戰艦,于7月中旬抵達臺灣增援,炮轟停泊在赤嵌樓附近航道上的鄭軍船只,出動三四百名步兵進攻市區。9月16日,雙方再次發生海戰,鄭成功親統戰艦在海上迎擊。激戰約1小時,荷軍被擊潰,艦船損傷嚴重。士氣低落的荷軍無心再進行陸戰,草草退回城內,并有士兵出城投降,整個軍營籠罩著絕望的氣氛。此時,鄭軍抓緊休整,架設巨炮,準備繼續攻城,民眾還協助鄭軍斷絕了荷軍的水源。1662年1月25日,鄭軍集中炮火,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猛轟臺灣城,荷軍斗志全無,揆一見大勢已去,率部投降。2月1日,荷蘭殖民者簽訂了投降條約。淪陷了38年的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后續
臺灣回歸祖國后,鄭成功將臺灣作為南明唐王朝領土的一部分,以此為根據地繼續進行反清復明的斗爭,使明王朝的歷史在臺灣又延存了55年之久。在治理臺灣期間,鄭成功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沿用了明朝體制,廣泛傳播大陸文化傳統,進行大規模移民,發展臺灣經濟,促進了海峽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然而,收復臺灣后不到半年,年僅39歲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便因病積勞成疾去世,其子鄭經繼位。
回首鄭成功的一生,收復臺灣是其生命中最閃亮的一筆,雖然其目的是為了建立反清基地,但是其結果卻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以及兩岸的融合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縱然其出生于日本,今天在日本的歷史記載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與父親之間矛盾深刻,站在了對立的陣地上;忠于明朝,一心反清等等為后人評價他時留下了諸多的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無論多么久遠,只要我們打開中國的歷史,他都是一抹鮮亮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