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余載,六國軍隊只要聽說是他帶兵來戰都嚇得望風而栗。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后面加了一個注釋,就是因為秦國有此將軍!一個將領到了這樣的一種地步,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戰績創造了中國兵法的最高實戰典范。他就是戰國時期南征北戰,百戰百勝,世稱“常勝將軍”的白起!
戰功赫赫
據《史記》記載:秦昭王為了吞并六國,獨尊天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時常派兵進攻鄰國。白起受命率軍不斷出擊,先后進攻韓、趙、魏、楚等國,占城奪地,使秦國疆域不斷擴大。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共殲滅六國軍隊100余萬,攻六國城池大小70余座,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他數十年的征戰生涯中,伊闕、楚郢、長平三大戰役最為著名:
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洛陽龍門伊闕大破魏國、韓國聯軍,殲敵24萬,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楚郢之戰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兵攻陷楚國首府郢都,迫使楚頃襄王遷都淮陽,郢都成了秦國的南郡。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自此,楚國一蹶不振,公元前223年被秦所滅,結束了楚國800年的歷史。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白起率秦軍進攻趙國,利用誘敵深入之計,抄襲趙軍后路,全殲趙軍45萬,使趙國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終被秦吞并,秦統一中國。
指揮藝術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敵我形勢,然后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后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長平一戰,還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白起的作戰指揮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惟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而且善于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于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尤其是白起能在兩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顯然前進了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筑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筑壘阻敵,并防其突圍。此種以筑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戰神隕落
長平之戰后,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昭王48年10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當年9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第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順,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昭王親自下令行不通,白起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后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后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3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于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50年(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后人評述白起時認為,他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為戰爭而生的“戰神”!
鏈接:虎狼之師——秦國軍隊
白起一生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固然與他的指揮藝術有關,但也與戰國時期強大的秦軍息息相關。由于有嚴密的軍隊組織、恰當的戰略戰術、精良的武器、嚴格的獎懲制度等條件,使秦軍成為戰國時期一支異常勇猛可怕的虎狼之師。
律法 變法革新是秦國統一中國最重要的原因。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軍隊建設、農業改革等。商鞅認為,秦國要強大,首先,應該改變舊奴隸主的官爵制度,讓普通士兵可以有獲取官爵的機會,這樣,首先加強了軍隊的戰斗力;其次,改革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為了提高底層奴隸或平民的勞動積級性,為以后的軍事作戰做準備;第三,就是加強王權建設和吏制改革及法律建設;最后就是統一度量衡,讓全國的經濟統一有序。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面貌煥然一新,從落后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為后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裝備 秦國的軍隊自商鞅變法以后愈戰愈強。隨著生產的發展,秦軍的武器和裝備不斷得到改進。當時武器分三類:遠射程(弓、弩等)、長兵(戈、矛、戟、錟、鏢、鉞、鉤、殳等)和短兵(劍等),這些兵器在秦俑坑里都有發現。它包括了統一前的秦國制品,都是青銅制品,但與關東六國相比,秦國的武器裝備是大為遜色的,秦國的鋼鐵兵器迄今還未發現。那么秦軍又是如何以劣勝優的呢?從對秦俑坑出土兵器考察就會發現,秦青銅兵器采用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做了大量改進。如對戰國時期才普遍采用的先進武器——弩機的改進,小弩射程為150米,大弩射程竟可達800米。另外,對矛和劍這兩種傳統武器也作了改進,據《考工記》載,矛一般長不過三尋,約合5.54米,而秦俑坑出土的秦矛竟達6.3米。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戰國時代為60~70厘米,而秦俑坑出土三把劍,最長的達91.3厘米。而箭鏃則由雙翼式變為三棱形。出土的這些兵器,色青光潔,鋒薄銳利,采用了鉻化處理技術,這種技術在德國、美國,分別在1937年、1950年才正式列為專利。因此,秦國武器雖仍用青銅制造,但其制造水平則達到了古代青銅鑄造史上的高峰,這也是秦軍克敵制勝原因之所在。
為了進行有效的戰斗,秦軍士兵還有一套完備的戰服。正規軍戰士均身著鎧甲,甲衣全由金屬甲片聯結制成。從秦俑坑出土的披甲陶俑看,所披鎧甲共有三種類型,其中一型由披膊和身甲兩部分組成,是當時秦軍主要的防護裝備,腿部裹脛繳(套褲),或纏上行膝(裹腿),腳登緊絳勾履(前尖翹起的鞋子)或革制的靴子,只是缺少頭盔,這是為便于保持周身的靈活性。
戰法戰術 隨著軍隊人數激增、武器的改進,戰國時期的戰斗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步騎兵的野戰、包圍戰代替了車陣作戰,戰爭也帶有了持久和大規模及更殘酷的性質。戰國末期,秦軍兵種已有步(徒)、弩、車、騎之分,步兵成為主要作戰力量,騎兵也成為單獨兵種,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戰,作奇襲沖鋒之用。
由于戰斗方式的改變,戰爭的頻繁與錯綜復雜,使得戰爭的指揮成為了一種藝術,兵法也比以前講究了,由此而產生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優秀將領。如秦國的尉繚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之一,所著兵書《尉繚子》對秦軍的建設起了很大作用,秦俑坑所列陣式就是《尉繚子·兵令》中“有內向、有外向、有立陣、有坐陣”的體現。一號坑的兩翼和后衛是“外向”,先鋒部隊為“內向”,二號坑的“蹲姿甲俑”屬“坐陣”,“立姿甲俑”屬“立陣”。
從司馬錯到白起,他們的戰法詭異,圍困、偷襲、突襲,無一不精。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認為秦軍不可能圍困自己,因為《孫子》有云: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自己有50萬大軍,秦軍要有500萬大軍才能圍困自己。可秦軍誘敵進入“囚籠”——三方營壘,王陵率5000千人馬斷其歸路,后增兵筑壘,終于獲得大勝。
獎懲制度 為了嚴肅軍紀,秦軍還實行軍功獎懲制度。商鞅變法,實行20等爵制來獎勵軍功:秦軍不論官兵,立了軍功,爵位就逐級遞升,按爵位高低,享受種種封建特權。“斬一甲首,賜爵一級”,實行定額制,規定斬敵數量。軍隊實行“什伍連坐”的規定:一伍中有一人逃跑,其余四人就要受罰,如果能斬敵首級一顆,就可免除刑罰。“百將”、“屯長”在作戰時若得不到敵人首級是要殺頭的,如果得到敵人33顆首級,就算滿了朝廷規定的數目,可以升爵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