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當時用于中低空防空作戰的小口徑高炮和便攜式近程防空導彈是各自獨立作戰的。其中小口徑高炮射速快、彈丸威力小,其單發殺傷概率低,對3000米外目標不能形成威脅;近程防空導彈與之相反,其射速快、射程遠、單發命中率高,但有射擊死角,對付超低空目標效果不好。若將兩種武器集成在一起,豈不是會產生“1+1>2”的系統效果?

前蘇聯防空兵率先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彈炮合一近程防空武器——“通古斯卡”。進入21世紀后,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陸軍再接再厲,繼而又推出了最新型的“鎧甲”彈炮合一機動式近防系統。而在去年10月結束的2007莫斯科航展上,07版的“鎧甲”-S1則首次以實物形式精彩亮相,成為航展上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
經過曲折研發
過程的“威猛殺手”
1990年,俄羅斯防空軍委托圖拉儀表制造設計局為其研制一種新型的機動式彈炮合一防空系統,以用于機動作戰的部隊和軍事、工業戰略目標等,以及掩護當今新入役的S-300P型遠程防空、反導導彈系統,對空反擊敵機在近距內發動的空中攻擊,平射殺傷敵方輕裝甲目標和步兵有生力量。
后來研制單位在其已列裝的“通古斯卡”彈炮合一防空系統基礎上研發出了新產品——威力巨大的“鎧甲”。1994年試驗樣車問世,演示型號通過試驗后于1995年8月在莫斯科國際航空展上首次公開亮相。然而,此后不久俄國防部隊認為“鎧甲”存在著諸如導彈無法攔截12千米外來襲目標(尚不及“通古斯卡”系統18千米的水平)等缺點而停止了研制經費的撥款。
到90年代末,“鎧甲”項目研制計劃出現了轉機,阿聯酋對“鎧甲”表現出濃厚興趣,但要求研制方對其進行大幅改進,然后再采購50套改進型產品——“鎧甲”-S1型機動式彈炮合一的防空系統,合同總金額7.62億美元。按照合同,研制方應在2002年底前完成“鎧甲”-S1設計工作,之后在未來3年內分三批向阿聯酋交付50套系統。但該合同后來被迫推遲,原因是在研制目標跟蹤和導彈瞄準雷達時遇到了難題。按計劃,當時火控雷達研制合同分包給了法扎特龍科研所,但結果后者研制進展緩慢,不僅誤時,而且最終成品未能達到客戶的要求。圖拉儀表制造設計局于是被迫自行研制新雷達。后來研制進度還因其它類似技術問題而出現多次波折,致使交付時間一再后延。
最終在2006年夏季,“鎧甲”-S1系統成功進行了試射,并于同年底向阿聯酋陸軍提供了試驗樣車,開始在其境內進行評估測試。截至2007年8月,“鎧甲”-S1在阿聯酋完成了兩個階段的上千項測試科目,順利通過了嚴格的考核。目前,首批5套系統已開始量產,俄方將在2007~2009年分三批向阿聯酋陸軍交付12、24、14套產品??梢哉f,雖然交付時間推遲了3年,但“鎧甲”終究還是修成了正果。
“鎧甲”基本型:
12枚導彈+2門高炮
威力強大,但雷達性能尚有不足
武器系統 “鎧甲”基本型在其炮塔上裝備有2門單管30毫米高炮和12枚近程防空導彈。
其中2門2A72型30毫米機關炮可發射殺傷爆破燃燒彈、穿甲燃燒彈和曳光殺傷燃燒彈三種彈藥。其最大射高為2千米,最大射程4千米,對目標殲毀概率約60%左右。與另一種同類型、為BMP-2步兵戰車所用的2A42型30毫米機關炮相比,二者性能相當,但該炮零部件數目相對較少,由前者近600個減為不到400個,所以可靠性好、維修便利。
炮塔上所配的9M335型導彈為兩級結構,采用鴨式氣動布局,外觀與R-73空空導彈相似。其一級彈體發射約2.6秒后脫落,二級彈體繼續向目標飛行。最大射高4千米,最大射程8千米,對目標命中率為65%。與目前西方大量裝備的“拉姆”防空導彈相比,該導彈重僅及前者的57%,但戰斗部質量和有效射程卻基本相當,且由于重量輕而飛行速度更高。
雷達系統 “鎧甲”系統基本型裝備了當今俄軍最先進的目標探測和跟蹤裝置,即具有360度全向探測能力的探測雷達和“謝爾約姆”目標跟蹤及導彈制導雷達,其探測和跟蹤距離分別為18千米和13千米,具備同時探測5個并選擇攻擊其中2個目標的能力,若2個目標間隔距離不超過5度扇區,系統還可同時攻擊第三個目標。另外,“鎧甲”系統還配用了先進的ITPPI型“吉譜”熱瞄準具,在其開機作戰時,用于目標探測和跟蹤的雷達可隨時關閉,以避開對方反輻射導彈的襲擊。

作戰使用 “鎧甲”系統通常是與俄羅斯陸軍的S-300P遠程防空系統、“山毛櫸”-2M中程防空系統以及“道爾”近程防空系統協調配合工作,組成綿密的防空體系。
在實際作戰中,S-300P擔負戰場中遠程防空任務,主要負責將敵方戰機攔阻在投彈圈外和攔截來襲中高空戰機空對地導彈。若目標突防成功,則再依次由“山毛櫸”-2M、“道爾”導彈進行接力攔截。假若上述三種防空系統都攔截失敗,則由“鎧甲”進行最后一關的攔截。
缺點 因為技術總在不斷進步,任何武器經歷一段時間后都會顯得落后?!版z甲”也不例外,具體表現為,其所用導彈為全程無線電指令制導,雖然有著彈載設備簡單、價格便宜、抗干擾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強、適于迎頭攻擊等優點,但因必須有制導雷達提供制導,從而限制了整個系統有效對付多方向、多批次目標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另外,“鎧甲”基本型的探測及火控雷達電子設備都是分立式的電子元器件,結果導致機柜數量眾多、調試安裝非常繁雜、體積重量較大、能耗與致冷要求高,而且其光電系統是白光電視儀,暗夜情況下根本無法使用。
最新改進型“鎧甲”-S1:
火炮、導彈、雷達全面更新
具體來說,“鎧甲”-S1在武器系統、雷達系統以及車載平臺等方面均做了與時俱進的全面更新。
在炮塔武器系統方面,一是原先的2A72型30毫米單管炮被30毫米2A38型雙管炮取代,從2門到4門,火力密集性明顯提高;二是原來的9M335型對空導彈被換成了新的57E6型導彈。新導彈外觀結構變化不大,但其各項性能參數則有了顯著提高:首先是飛行速度更快,其最大飛行速度高達1300米/秒,而舊導彈為950米/秒,既有利于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命中率;其次是有效射高從原先4千米提升至10千米,有效射程從8千米擴展到20千米;第三是殺傷半徑從原先5米增加到9米。
如果說武器系統外觀變化表現還并不明顯的話,那么“鎧甲”-S1在探測以及火控雷達方面的變化就非常醒目了。原先的曲面半弧形卡塞格倫探測雷達天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部1RS1-1E型矩形平面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由全俄無線電電子研究所研制,據稱其對空探測距離超過了30千米,并能最多同時跟蹤12個目標,并引導導彈同時攻擊其中5個目標。炮塔前端原先的火控雷達被取消了,出現在同一位置上的是一部新型電視/紅外熱像儀/激光測距儀綜合光電系統。在方位角沒有限制的條件下,該系統采用紅外波段的Ku毫米波,主要用于在關閉相控陣雷達情況下為系統提供能自動跟蹤目標和精確制導、可全天候工作、在雷達無法正常工作或不能開機時引導武器系統正常作戰的有效補充手段。
此外,“鎧甲”-S1炮塔還采用了先進的雙向穩定裝置,可確保系統在行進中能同時發射炮彈和導彈,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可以在行進中實施彈、炮同時開火射擊的防空武器系統。
在作戰編制組成上,通?!版z甲”-S1防空系統是以導彈連為最小編制,通常每連有6輛導彈發射車、2部彈藥運輸裝填車、1個連指揮車。
目前,“鎧甲”-S1主要以車載輪式底盤為主,其載車為MZKT-7930型8×8卡車。據悉,今后研制方還將以“鎧甲”為名生產其它系列防空產品,例如將根據雷達和光電設備、導彈和火炮武器的不同組合設計生產出輪式、履帶式底盤的多種系統供用戶選擇使用。
應用前景展望
目前俄羅斯生產彈炮合一武器系統居世界領先地位,西方國家尚無同類產品。相對于達到同等效能的同類防空武器組合,“鎧甲”-S1將中低空防空火炮和導彈合二為一,具有火力密集、防空層次多、機動性強三大顯著特點,同時價格比西方低1/3,對廣大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軍隊來說無疑具有吸引力。這也正是繼阿聯酋宣布采購50套“鎧甲”-S1之后,又有敘利亞、希臘、菲律賓等5國表示了購買意愿的原因。
事實上,除了用于出口外,“鎧甲”-S1還將陸續裝備俄羅斯部隊。據悉,俄羅斯空軍已經制定了2008年底前裝備首批20套 “鎧甲”-S1的計劃,屆時與最新型的S-400等防空導彈系統配合使用,保護首都莫斯科地區的領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