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深寶寶對“降落傘”的感性認識,我用“降落傘”編了一個故事——寶寶和媽媽一起從高山上跳降落傘,然后蹦極,寶寶成功了,可媽媽太膽小,反而裙子被彎月牙兒的尖尖角鉤住了,就索性去月牙兒上玩了,月亮上太冷了,月亮姑姑就把衣服借給媽媽穿,還是太冷,一件件地借,從瘦的到胖的,一層層穿上來御寒。最后媽媽都成大胖子了,也成大圓月亮了。次日,月亮姑姑用降落傘將媽媽送回地面,寶寶還在等媽媽呢——“媽媽,你去哪兒了這么長時間?”寶寶似乎一副眼巴巴的神情,我戲問,“怎么了,想哭了?”結果寶寶竟真的大哭起來——我自知失言,不該這么問他。但也確實從他的表情猜對了他的心思——寶寶的神情真的是想哭。我玩笑般的戲問,倒成了決堤口……我不知道寶寶何時有過這樣的心理體驗——“媽媽,你去哪兒了這么長時間?寶寶等呵等呵……”而感到委屈心酸。是寶寶想起前一段時間我去南方開會而離開他嗎?五天五夜,寶寶似乎過得很好呀。我想起寶寶整兩歲時,看半個世紀前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名作《小蝌蚪找媽媽》感動得大哭,直到如今聽故事仍會傷慟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