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蘿卜,拔蘿卜,嗨吆嗨吆,拔蘿卜,嗨吆嗨吆,拔不動,老太婆,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卜;拔蘿卜、拔蘿卜,嗨吆嗨吆,拔蘿卜,嗨吆嗨吆,拔不動,小姑娘,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卜……”幾乎每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唱這首兒歌吧?看到著快樂的歌詞,快樂的旋律也不禁在腦海里盤旋了??墒?,由于受歌詞篇幅的限制,拔蘿卜的過程只到小花貓就結束了,最后起決定作用的小老鼠卻沒有被“歌頌”到,真是一個遺憾。
唱完(或者唱著)《拔蘿卜》的歌,再看看《拔蘿卜》的圖畫書,應該是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吧?更重要的是,圖畫書提供的是有形象的閱讀,如果父母講這本圖畫書給孩子聽,會在孩子的腦海里形成語言的“合奏”,那是另一種天籟之音。
這本《拔蘿卜》的圖畫書,對原作家阿爾克謝#8226;托爾斯泰的作品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編。例如,對老爺爺和老奶奶是種蘿卜的過程進行了鋪墊,增加了許多動物的幫忙,像白鵝、金絲雀、斑點母雞等都是原作中沒有的,我不清楚作者為什么如此改編,但結局確是和原作一樣,小老鼠來幫忙后,最后拔出了大蘿卜。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什么小朋友會喜歡這個故事。這當中是肯定有原因可以分析的,雖然它不一定是全部理由。首先,孩子喜歡故事的重復感。拔蘿卜老爺爺拔不起來,叫來了老奶奶,最后叫來了各種動物幫忙,每拔一次都要重復所有成員,語言簡單但近乎羅嗦,可是孩子們卻喜歡這樣的重復;其次,故事帶給孩子懸疑感,最后呈現了快樂的大結局。小老鼠的從來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這一次卻起了決定性力量,這個荒誕而幽默的結尾,帶給孩子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快樂;最后,故事的音樂感和動作性都很強。小朋友在嗨喲嗨喲中,獲得身心的統一協調。
很多教育工作者喜歡把這個故事的寓意歸結到“團結就是力量”上,在我看來多少有些牽強。作家想要提供的是一個單純的“無意思之意思”的作品,如果他總想著教育或教訓的話,或許不會安排小老鼠出場吧?就是有“團結”的寓意在其中,老師和家長也別直接告訴孩子或者問孩子吧。他們更愿意是模仿,而不是得到教育后付諸行動?!叭毡緢D畫書之父”松居直就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聽完老師講《拔蘿卜》的故事后,當時沒太多反應。兩個多月后的一天,幼兒園里的鞋柜門因為下雨受潮打不開,結果五六個孩子就自動地排成一列,每個人都抱著前面小朋友的腰,他們一邊用力,一邊吆喝,想把門打開。這時,寓意變成了生活智慧,它比逼著孩子得到“教育”更重要吧?
《拔蘿卜》的圖畫書在中國已經有兩個版本出版了,一本是引進自日本福音館,一本是引進自英國的赤足出版社。兩本圖畫書各有特點,這本《拔蘿卜》篇幅更長,改編更多,畫風也更加現代?;蛟S,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作品來表現,給孩子的也是多元化的審美世界,都讀一讀也是可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