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的事實
情景一:星期天,5歲的明明和爸爸媽媽、小姨及6歲的表哥林林一起去爬香山。爬到半山腰的時候,明明的媽媽順手把喝完的礦泉水瓶扔到路邊的草叢里。盡管和媽媽相隔幾十個臺階,但這一幕還是被眼尖的明明看到了,明明立刻大聲喊道:“媽媽亂扔垃圾!”聽到明明的喊聲,媽媽回頭對他說;“我沒扔,是路邊原來就有的。”明明不服氣,繼續大聲說:“媽媽騙人!我看見了,就是媽媽扔的!”這時,在旁邊的小姨也幫著明明的媽媽說話:“明明,你看錯了吧,你媽媽怎么可能亂扔垃圾呢?爬你的山吧!”說完,她拉著明明的媽媽繼續向上爬。明明委屈極了,沖著爸爸說:“媽媽亂扔垃圾還說謊!”爸爸無可奈何地拍拍明明的肩膀,搖搖頭,說:“唉,爬山吧!”
情景二:這是一個小的十字路口,過往的人和車都不是很多。4歲的東東和媽媽走在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在路過十字路口時,正好趕上紅燈亮了,可媽媽像沒看見一樣,拉著東東繼續往前走。東東對媽媽說:“媽媽,紅燈亮了,不能過馬路!”東東一邊說著,一邊要拉著媽媽走回去,可媽媽并不理會他,而是硬拉著他向前走。東東不明白,為什么媽媽非要闖紅燈。
以上的場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而且還為數不少。不知道這些父母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什么?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為什么幼小的明明和東東會對媽媽的行為提出異議?
看來,是明明和東東所受的正規教育與媽媽的行為有沖突。明明和東東所接受的正規教育是:不能隨便亂扔垃圾,有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內;過馬路時,要“紅燈亮了停一停,綠燈亮了向前行”。但讓明明和東東迷惑不解的是:為什么連自己都懂的道理,媽媽卻不懂呢?而且,更讓孩子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媽媽做了錯事卻不承認,難道這些道理只是講給孩子聽的,而大人就可以不遵守嗎?難道說和做可以不一致嗎?難道做了錯事可以不承認嗎?
我們經常喜歡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些話可能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刻含義呢?
我們并不是要求父母都去做“完人”,這世上也沒有“完人”。但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都有人類普遍認可的基本道德觀和價值觀,這其中包括:誠實、勇敢、自律、忠誠、可信、公正和無私等。而人類這些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的傳承,首先需要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實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0~6歲之前),父母在有意無意中讓孩子接受著其自身所具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熏陶。當某一天,父母突然發現長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那些觀念又和他們所希望的不符合時,他們往往會埋怨孩子,卻并不去反思自己。
而在社會上、家庭中,孩子們眼見的現實往往與所接受的教育有悖,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危害極大,希望為人父母者能高度重視。
專家建議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給父母一些建議:
第一,父母首先要懂得自律,給孩子做出合格社會人的榜樣。父母自身的言行舉止在引導、教育孩子上具有決定的意義,模仿是所有物種、尤其是人類的本能。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會有意無意地模仿著自己的父母,而他們模仿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言談話語、行為舉止,還包括思維方式、情感取向、風俗習慣及個人性格等。一個兒子像父親或一個女兒像母親,并不完全是遺傳所致,而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模仿。父母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行教師,父母對于孩子品行的引導和培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二,父母在做錯事時,要敢于、善于向孩子承認錯誤。每一個人都不是完人,父母也不必刻意在孩子面前裝扮完人。父母做錯事時,應該真誠地向孩子檢討,以求得孩子的理解和諒解。其實,父母向孩子認錯的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做錯事時要敢于承認錯誤。
第三,當父母批評孩子但孩子不聽時,父母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再次批評孩子,因為孩子在這時的表現很有可能就是在模仿父母的所作所為。孩子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在模仿父母,而父母也往往意識不到,是由于自己的不良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因此,當出現孩子頂撞父母的現象時,請父母們先冷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而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