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杜博華是由媽媽許女士帶著進來的。一進門,許女士就打開了話匣子:“董老師,我就納了悶了,博華挺聰明的,讀小學時成績是全校第一,進到這所有名的重點中學時,也是門門成績進前三名。從小學到中學,老師同學都叫他‘神童’。可是到了初二,這孩子學習成績一下就掉下去了,整天坐在那里不聽講,有時候兩眼發光,有時候又兩眼發呆,也不像過去那么精力旺盛了,總是唉聲嘆氣、無精打采的。夜里不睡覺,早晨起不來,吃也吃不好,玩也不愛玩。看他那心事重重的樣子,問他,也不說。您看看,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博華低著頭,默不作聲。我讓許女士回避一下,然后請博華靜靜地坐下,引導他消除了緊張和羞澀。他低頭看著自己的腳,逐漸向我敞開了心扉,陸陸續續說出了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老師,能不告訴我父母嗎?如果他們知道了,我的末日就到了。”我說:“你放心,我會妥善處理的,不會讓你難堪。”
博華開始緩緩地講述起來:
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被老師批評過,也沒有與同學發生過爭執,一直是家長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事情發生在初一第二學期,老師調換座位,我和欣雨同桌。欣雨是我們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女孩子,她漂亮、開朗、活潑,樂于助人,學習也很好,是班里的文體委員。以前我和她很少說話,現在距離近了,我真切地感受到她的這些優點。我不太愛說話,課間她就主動和我聊天,特別巧合的是,她和我竟然都喜歡聽同一個歌星的歌。她還向我推薦她讀過的課外書,并把書借給我。她的文科強,我的理科強,遇到不會做的數學、物理作業,她總是問我。以前從來沒有和女同學這么近距離地接觸,與欣雨在一起我感到特別快樂。我喜歡看她微笑的樣子,喜歡聽她好聽的笑聲。漸漸地,我覺得欣雨在我心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和她說話我會臉紅心跳。她不在的時候耳邊仍然響著她的笑聲,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她的影子,有時候清楚,有時候模糊。
她并不知道我的這種感覺,仍然像對待其他同學一樣對待我。但是,看到她對其他男同學有說有笑,我的心里就特別難受。我知道除了學習好,我沒有其他優勢,她不會像我喜歡她那樣喜歡我,可我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她。有時候上課,我特別想知道她在干什么,我就表面上聽老師講課,實際上用余光看著她。她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逃不過我的眼睛。每天上學,我為了比她早到教室,能看著她走進教室,坐到我的旁邊,連早飯都顧不上吃。
回到家,想起她笑的樣子,我就會情不自禁地笑。如果她的成績下降了,我會比自己的成績下降還著急。現在,每天坐在她的旁邊,我既幸福,又像是受刑。我聽不進老師的講課,沒有心思做作業,我的心全在她那里。為了和她多待一會兒,我課間都不出去活動,即使是打水和上廁所,也是飛快地來去。
可是這樣下來,我的成績就下降了。我著急,但又不能不想她,不能不看她。老師看到我的成績落后,找我談話,問我原因,我說不出來。父母也著急,我又怕他們說我早戀,所以不敢說。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1.從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博華十三四歲,進入了思春期。
我國一般女孩十一二歲開始,男孩十三四歲開始進入青春期。生理上他們發育速度加快,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性器官和第二性征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男孩開始出現遺精,女孩兒開始月經來潮,男孩兒逐漸顯露出男子氣,女孩兒更加圓潤、溫柔。
從兩性交往心理來看,他們剛剛度過了青春前期的“異性疏遠期”(小學五六年級),在那個時期,孩子們似乎更愿意與同性同伴交往,而排斥異性朋友。
現在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兩性關系也進入了“異性接近期”。 男孩和女孩之間開始彼此有好感,甚至對自己中意的異性產生朦朦朧朧的傾慕之情,渴望和異性交往、說話、接觸,同時有可能對同性產生不信任。但是,這種感情對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畢竟是全新的情感體驗,一方面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由于傳統的道德觀念影響和父母“不許早戀”的條規,他們對這樣的感情又難以啟齒,不敢求助、告白,于是就出現了類似于“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煩惱,“暗戀”、“單相思”層出不窮。
2.從個性特征來看,博華屬于內向型性格,比外向型的男孩子更注重內心體驗,更敏感,情感也更細膩,也更不容易向自己傾慕的異性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這樣的孩子在“思春期”更容易陷入單相思、暗戀的情感中不能自拔。他們外表平靜,內心卻經歷著有生以來最美好、最奇妙,同時也是最痛苦、最煩惱的情感風暴的襲擊,而對方對此渾然不知,因此難免憂思過度,茶不思飯不想,甚至荒廢了學業。
3.從所處的環境來看,博華得不到有效的情感支持。我們許多父母對待孩子可能產生的對異性的傾慕嚴防死守,睜大眼睛把一切蛛絲馬跡歸為“早戀”而趕盡殺絕。他們不知道“思春”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所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親近感是一件既可恥又嚴重的事件;他們希望能清除孩子求學道路上的一切雜念;他們希望孩子仍然像小學生一樣,在情感經歷上是一張白紙。因此,他們對“思春”所持的否定態度,無形中在自己和孩子中間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在博華最需要父母幫助、指導、情感援助的時候,他只能自己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感情的泥淖中孤獨地探索,他的煩惱與日俱增。
著名作家肖復興在《當青春蘇醒時》一文中寫道:
當意識到異性美的時候,孩子便得到了新生。這是青春蘇醒的標志。
它像雪花落地一樣無可逆轉,像春草萌芽一樣自然而然。
要讓孩子懂得,有這種模糊、似是而非的感情,并不是錯誤。相反,要是沒有這種感情,倒是不正常的了。
同時,要讓孩子懂得、認識這種情感的朦朧、似是而非,認識到這種情感的清純、不穩定,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處理好同異性的交往,度過青春期。
其實,與其說孩子們在戀愛,不如說是他們在做著有關愛的夢。他們一只眼睛看著現實,一只眼睛在做著各式各樣的夢。
無夢的天空,是一片黑暗。我們不應讓天空黑暗,而應讓天空綴滿燦爛的星辰。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不同的孩子進入思春期的年齡不盡相同,與個體發育差異、性格、認知能力、心理成熟程度、周圍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1.如果仔細觀察,思春期的孩子會有一些跡象。
首先,他們比以前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一方面挑剔自己外表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在鏡子面前停留的時間更長,由于對自己的不滿意,或多或少會產生自卑心理。
其次,如果父母與孩子溝通渠道暢通,就會發現,在他們的話語中,更多地提到某個或某幾個異性同學的名字。這個時候,他們的雙眼放光,情緒亢奮。
再次,如果家庭氣氛民主,孩子會試探性提起班里某某同學喜歡某同學的話題,試探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表現出反對的神色,他們會緊關心門,閉口不言;如果父母饒有興趣地呼應孩子,孩子會逐漸向家長打開自己的心扉。
如果親子之間的溝通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有的孩子還會試探性地問起父母在小時候喜歡某個異性同學的話題。
2.不回避、不阻塞孩子的問題,正面回答,與孩子產生“共情”。
對于孩子談論班里同學之間的異性交往,不用否定式語言和態度阻礙溝通,而是積極響應,用“是嗎”、“后來呢”,讓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完,這是一個最佳的了解孩子心理、建立互相理解信任的親子關系的時機;對于孩子饒有興趣地追問父母的“暗戀史”,更不能簡單粗暴地逃避問題,而要像知心朋友一樣承認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情感過程,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慌和不光彩感。當孩子得知父母小時候和自己一樣,也有過類似的情感體驗時,他很大程度上就會對自己的情感釋然,強度自然會減弱。
3.引導孩子的情感向健康方向發展。
其實,只要能夠做到以上兩條,孩子的情感負擔就找到了泄洪的出口,而不會越積越多,甚至泛濫成災。
適度的暗戀并不會引起不良后果,家長大可不必大驚小怪。青春期初期的暗戀往往只是一種側重于自己內心感受的情感寄托,不同于真正的戀愛,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同學交往的發展,有可能變換不同的暗戀對象。這時候的少男少女并不是喜新厭舊或水性楊花,而是這個年齡段獨有的特點。適當的暗戀,有時還會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因為暗自喜歡上一個人,心理上有了寄托,為了贏得對方的關注和好感,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發展自己的特長。
如果像博華一樣對異性表現出過分的思慕,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就要在肯定此類感情產生的正常原因的基礎上,幫他分析現狀,正確引導孩子稀釋對對方的“戀”情,建立與對方的友情;與更多的同學接觸并建立友誼,把關注點由一個人身上擴大到群體;鼓勵孩子以更加努力的學習和更加勤奮的鍛煉,提升自己的形象。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青春期初期暗戀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跨欄而已,對孩子的影響是短暫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變成一個美好的回憶。
家庭作業
1.父母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回憶自己“青春萌動”的經歷,理解孩子“暗戀”的感受;
2.在適當的時機與孩子交流感受,并結合不同時代青少年在此問題上的不同表現,為孩子分析異性接近期“暗戀”的幻想性、易變性等特點;
3.引導孩子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鼓勵孩子想辦法努力,進一步發揚優勢、彌補不足;
4.引導孩子關注班里更多的同學,并把每一位同學的優點盡可能多地寫在紙上,建立更廣泛的友誼;
5.引導孩子廣泛閱讀發展更多的愛好,參加更多的課間、課外活動;
6.針對落下的學習,與老師溝通,幫助孩子查漏補缺。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