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導系統,即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導彈預警系統、導彈攔截系統及指揮控制系統構成,被譽為防御彈道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恐怖活動威脅的“鐵布衫”和“軟猥甲”。近年,在國際安全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與地區,如美、日、韓、臺、印等皆不惜重金積極打造各自的反導系統,從而呈現出“反導林立”的局面,亞洲版“反導競賽”已初露端倪。
美國與日本
基于鞏固美日同盟,應對現實威脅的需要,近年來美國與日本加快了聯合研發反導系統的步伐。2004年,美國國防部與日本防衛廳簽訂了關于國家彈道導彈防御系統(BMD)的合作備忘錄。2006年,美國駐日大使與日本防衛大臣交換了包括美、日共同開發反導系統的相關文件。
按照構想,美國與日本聯合研發的反導系統主要由高空(大氣層外)及低空(大氣層內)兩道防線組成,來襲導彈被預警系統發現后,其目標數據被傳送到綜合指揮控制中心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數據和反擊指令先發送到外層反導平臺,如果來襲目標突破90公里高空的外層防線,控制中心將指揮負責15公里以下空域的內層防御網做最后攔截。
導彈預警系統 美日聯合研發的導彈預警系統主要包括天基、空基、海基和陸基“四位一體”的立體雷達群。現階段及將來一段時間主要依靠陸基的
J/FPS-3改進型固定三坐標雷達和即將裝備的J/FPS-5相控陣雷達,J/FPS-5雷達還將與駐橫田基地的美第5航空隊指揮中心進行永久鏈接。J/FPS-5雷達可彌補J/FPS-3雷達對小型高速目標跟蹤能力不足的弱點,同時其監測距離也將大大提升,可對從朝鮮和中國方向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預警。按照計劃,美、日將從2008年開始每年部署1座J/PFS-5雷達站,地點分別是下甑島(鹿兒島縣)、佐渡(新瀉縣)、大湊(青森縣)與座岳(沖繩縣)。
導彈攔截系統 “宙斯盾”系統:該系統的核心是SPY-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對高空來襲目標的最遠探測距離可達1000公里。該系統使用“標準”-3導彈,其射程達425公里,最低攔截高度為15公里,飛行速度12馬赫,主要負責高度在90公里以上的高空反導。該系統的部署平臺為美、日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驅逐艦及巡洋艦。2006年8月,美國在日本及其周邊開始加強部署“宙斯盾”軍艦,如裝備“標準”-3導彈的“夏洛”號“宙斯盾”巡洋艦就將母港遷至了神奈川縣的橫須賀基地。目前,除航母及指揮艦外,常駐橫須賀的9艘美海軍水面戰艦均裝備了“宙斯盾”系統。
“愛國者”-3導彈系統:最新型的“愛國者”-3導彈采用直接碰撞殺傷模式,是專職反導型導彈,其主要負責高度在15公里以下的中低空反導。2006年9月,原本部署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4個“愛國者”-3導彈中隊移防到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2007年3月,“愛國者”-3導彈作為日本本土反導系統的首要攔截手段被部署到入間基地( 玉縣)第1高射群第4高射隊,以后還將部署到濱松(靜岡縣)、歧阜和春日(福岡縣)。
指揮控制系統 美國與日本建立了一套高度自動化、信息化的JADGE系統來指揮分布于海上和陸地的各子系統進行作戰。該系統的功能是將導彈預警系統獲得的情報進行匯總,利用日本在線實時網絡對情報進行自動化處理,然后將情報傳遞給“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和“愛國者”-3導彈系統,從而啟動攔截程序。
韓國
目前韓國尚未具備反導能力,其反導作戰只能依靠美國。部署在駐韓美軍基地的64枚“愛國者”-2和“愛國者”-3導彈是韓國惟一可依靠的反導手段。鑒于現階段美日聯合研發的反導系統對于韓國來說并不實用,所以近年韓國國防部一直在推進構建KAMD(韓國導彈防御系統)的獨立導彈防御網計劃。
考慮到朝鮮半島的地形,KAMD系統將是一個低空反導系統,由計劃裝備的“愛國者”-3導彈和韓國目前正在自主開發的中距離對空導彈(M-SAM)“鐵鷹”-2等導彈系統組成。據分析,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和“鐵鷹”-2將于2012年投入使用,“愛國者”-3導彈和海軍“宙斯盾”驅逐艦上搭載的攔截導彈將于2015年以后投入使用。因此,韓國至2012年前后才會具備部分導彈攔截能力,2015年以后才會構建全面的導彈防御網。
臺灣
近年來,尤其是陳水扁執政時期,臺灣“當局”加緊發展軍事力量,強化反導能力,企圖用軍事實力配合政治需求,達到與祖國大陸抗衡的目的。臺“當局”還宣稱其反導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
導彈預警系統 目前,臺軍的導彈預警系統主要由空中預警飛機、陸基防空雷達系統和艦載防空雷達系統構成。在空基上,臺空中雷達系統主要由購自美國的4架E-2T“鷹眼”預警機組成,該預警飛機裝備AN/APS-145型雷達,對地(海)面預警覆蓋范圍為62.46平方公里,可執行空中預警、電子戰支援、地(海)面偵察等任務。
在陸基上,臺軍建立了40多個雷達站,部署了100多部不同程式(工作模式)的防空雷達,探測距離可從幾公里到數百公里,構成了以臺島中西部為主要方向的雷達偵測網。
在海基上,臺軍艦載防空雷達有100余部,其中對空搜索雷達約50部,通常裝備于驅逐艦和護衛艦,主要型號有AN/SPS-29、AN/SPS-40、AN/SPS-40B、AN/SPS-49(V)及DRBV26D等。其中臺軍最先進的“康定”級護衛艦使用的美制DRBV26D“木星”Ⅱ遠程對空搜索雷達,可探測到200公里外的目標,并能同時監視64個目標。
導彈攔截系統 “愛國者”-2導彈系統:1994年,臺灣“當局”與美國達成協議,從美國進口5套配有180枚導彈的“愛國者”-2導彈系統。自1996年第一批“愛國者”-2導彈系統到臺以來,已有3套交付使用,在淡水等處陣地部署完畢。“愛國者”-2導彈系統主要由“愛國者”-2型導彈及其發射車、AN/MPQ-53多功能相控陣雷達、AN/MSQ-104交戰與火力控制站和其它支援設備等組成。近年來,臺“當局”還積極與美國協商爭取引進更為先進的“愛國者”-3導彈系統,以部署于臺中南部的臺中、臺南等地。
“天弓”導彈系統:經過20余年的研發,臺灣目前已研制成功3種型號的“天弓”導彈,即“天弓”-1、“天弓”-2和“天弓”-3。此3個型號的導彈系統均包括戰術中心、通信系統、相控陣雷達、導引雷達、導彈發射裝置和有源干擾系統。該導彈系統的核心是“長白”雷達系統,它是美海軍“宙斯盾”系統的陸基衍生型,采用了比“愛國者”導彈更大的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也較“愛國者”系統更遠,最遠達450公里。1993年,第一個“天弓”導彈連在臺北三藝區部署成軍,此后臺軍陸續在高雄大岡山、高雄林園和東引東小島部署了“天弓”導彈連。
指揮控制系統 臺灣在發展自身反導系統的同時,在指揮控制方面還積極與美、日勾結,妄圖與其反導系統聯成一體,以達到增強反導戰力對抗祖國大陸的野心。隨著臺軍C4ISR系統的初步建成,臺軍“衡山”指揮所現在已經可以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進行全天候電話聯絡。通過在指揮控制方面的逐步合作,臺軍將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利用美、日的反導資源,如情報、目標數據等,其反導作戰效果也將隨之得到較大提升。
印度
進入21世紀以后,在美國、以色列等國極力推崇反導系統的影響下,印度逐漸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加強反導系統的建設上,希望通過發展反導系統來進一步加強本國的軍事力量,提升國家的軍事地位,同時為應對導彈技術不斷擴散做好準備。
導彈預警系統 現今,印度正在加緊建立包括空間衛星、空中預警機和地面雷達站的“三位一體”反導預警系統。在空基上,印度正在實施一項“試驗評估衛星”(TES)的偵察衛星計劃,該衛星系統是由6顆衛星組成的星座系統,分辨率為1米,用于提供高清晰的圖像。
在空基上,印度從以色列引進了3架“費爾康”預警機。同時,印度還自行研制了“尼尚特”無人偵察機,以加強空中偵察和監視行動。
在陸基上,部署在印度西部、北部邊界的雷達以及部署在其南部、西北部的機動雷達網擔負了印度全部空域的管制和探測,為部署在其全國各地區的攔截系統提供來襲目標情報。目前,印度已裝備了“英迪拉”1和“英迪拉”2型多普勒防空雷達,并且正在研制性能更先進的“英迪拉”3型雷達。
導彈攔截系統 與首要敵人巴基斯坦國土相鄰的事實,大大壓縮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導彈的預警時間,使得遠程攔截的方式對印度而言并不現實,因此印度更強調中、近程的攔截方式。印度已經制訂了兩種地空導彈實施分層防御的方案。第一種導彈在80~85公里的距離上攔截來襲導彈,第二種導彈在20公里外攔截。雖然印度一再聲稱其將采用國產武器實現這一功能,但是印度目前發展的反導武器均無能力實現這一目標。從印度軍備的引進計劃和分層防御方案來看,擔任80~85公里攔截任務的可能是以色列的“箭”式導彈系統,其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距離為90~100公里;擔任20公里攔截任務的可能是現有的俄制S-300或“安泰”2500導彈,也可能是印度正在研發的“藍天”導彈。S-300導彈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距離不超過40公里,“藍天”導彈的射程也只有27公里。從長遠來看,擔負中程攔截任務的可能是俄羅斯新近裝備的S-400導彈,而擔負近程攔截任務的可能是美制“愛國者”-3、S-300和“藍天”導彈。
指揮控制系統 目前,印度正逐步建立以數字化方式為主體的指揮控制系統,以提高反導系統的效率。印度還通過積極從美國等國家購買和自行研制超級計算機的方式逐步完善其指揮控制系統,進一步提高自動化水平。同時,印度還研制出了“第三只眼”通信保密系統,可將文件、聲音、圖像和表格等進行數字化加密后再傳輸出去,從而提高了指揮控制系統的安全系數。
結語
可以看出,中國周邊已逐步建立起了一個反導網絡,而這背后又無不閃現出美國的影子。美國的這些舉動不僅是為了對付所謂的“無賴國家”與導彈技術擴散,還有繼續控制盟國、遏制俄羅斯、抵消中國有限核打擊能力與阻撓中國統一大業的意涵,在深層次則反映了美國試圖在新世紀占領軍事制高點,以反導系統為依托建立單極世界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