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在我國西藏地區爆發的江孜抗英保衛戰是20世紀初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戰爭雖然已過去了百余年,但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不應被時間所遺忘,藏族人民英勇反抗西方侵略者、捍衛國家主權的壯舉應該為世人所銘記。
日不落帝國的野心
在亞東商埠開放前,西藏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從內地輸入,主要通過四川、云南、新疆三條線路,部分從鄰國廓爾喀(今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等國輸入,同時西藏方面將黃金、磨香、羊毛、藥材等物品運往內地。“據估計,每年由四川打箭爐運到巴塘的茶葉不下1000萬斤,價值約16萬兩白銀。按英國人李頓的計算,西藏與內地貿易總額,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共值白銀208.5萬兩。這一切都令英國資產階級垂涎三尺。西藏的市場固然理想,而廉價的原料更令人動心,如西藏的羊毛比英國便宜5倍,皮革便宜12倍,更別說那些稀有產品黃金、庸香、硼砂了。”當時英國商人最感興趣的是西藏的羊毛,一些發達國家期望通過東印度公司購買到西藏的羊毛,而當時東印度公司卻只能在尼泊爾、不丹等國家進行羊毛貿易。此外,礦產資源也是令英國心動的,如英國探險家賀爾德希曾作了如下的自述:“不容懷疑的西藏的許多財富都在這里(西藏東部)——所謂財富并不只是某些原始粗野的藝術和工品,而主要是無窮的礦產。”
1764年,英國征服了孟加拉以后,擴張活動開始北移,于是毗鄰印度的尼泊爾、不丹和我國西藏地區,便成了東印度公司發展所謂“貿易往來”的主要目標。1786年,東印度公司的上層作出了一個決定,要搜集有關從印度有沒有可能去西藏,從而跟中國西部地區通商方面的情報。之后第一任英國印度總督哈斯廷斯就派波格爾去西藏。臨行時哈斯廷斯指示波格爾,探察隊必須查明拉薩與西伯利亞之間的大片土地和交通情況,以及孟加拉到拉薩、拉薩至附近各地區的道路和居民情況,并設法締結孟加拉與西藏之間的商約,爭取在拉薩設立英國商務代表機構。1774年,波格爾到達西藏日喀則,拜會了班禪六世,送上了哈斯廷斯的信件和禮物,請求班禪為他“疏通”關系,以便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一個地方性的通商條約,允許英國人自由出入西藏做生意。但這個要求被班禪拒絕了。事后波格爾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在西藏的主權,是阻止我前進的絆腳石。”1783年,為了挽救東印度公司出現的經濟危機,哈斯廷斯派遣忒涅和桑德斯沿著波格爾的老路,再次潛入西藏。忒涅在扎什倫布寺住了3個月,企圖簽訂商約的事依然毫無結果。忒涅的報告中還特別呈報說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是阻礙通商的根本原因。波格爾和忒涅的前后兩次入藏探查盡管失敗了,但他們獲得了大量有關西藏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情報,這就更加刺激了英國殖民者的侵藏野心。
此外,為了維護其在亞洲地區的既得利益,英國提出了“三個緩沖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的戰略思想。三個“緩沖區”中,第一個就是“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威脅”;第二個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國家都在英國的控制之下,海軍把守著進出印度洋的所有要道”;第三個是“阿富汗,它擋住了沙皇俄國。”兩個同心圓的內圓是:印度西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邦——印度東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外圓是:波斯灣的酋長國——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國。一個內湖就是英國控制的印度洋。除此之外,還有通往西藏進一步向中國西部擴張。由此也可以看出,挑起侵藏戰爭是英國的既定目標。
浴血江孜
1903年7月,英帝國主義派出以榮赫鵬為正帥、懷特為副帥的一支千人大軍,由麥克唐納少將指揮,開始了對西藏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一場以江孜人民為主的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的戰爭爆發了。
1903年12月12日,麥克唐納率侵略軍1150名,攜火炮4門、馬克沁機槍4挺,越過則利拉山口,于13日占領了仁進岡,14日進占通向江孜的重要門戶——春丕。1904年1月4日,麥克唐納和榮赫鵬又率軍越過帕里,于8日推進到堆拉。面對英軍即將發起的大規模武裝攻勢,西藏地方政府在主戰派的強烈要求下,不顧清廷“不許輕易出兵”的指示,從各地征調軍隊兩千余人,趕到堆拉以北的曲美新古一帶,構筑了兩道石墻,組織防御。這些部隊屬于臨時調集,未經訓練。藏軍指揮拉丁色、朗色林等都無戰爭經驗,以致在兵力部署、作戰指揮等方面存在許多漏洞。
1904年1月,英軍和藏軍在曲美新古相遇,英軍頭目榮赫鵬欺騙藏軍,要求雙方停火談判。英軍在退槍膛一剎那又將子彈上了膛,而藏軍遵守約定,熄滅了火槍的火捻。麥克唐納卻暗中調動兵力,搶占山頭。英軍于山的右側部署了機槍和炮兵陣地,騎兵在平地展開,將藏軍全部包圍。榮赫鵬假裝拖住藏軍指揮官,麥克唐納指揮英軍強迫藏軍繳械。拉丁色代本拔出左輪手槍朝天放了一槍,發起了總攻的信號,周圍的藏軍及時拔出腰刀向敵人沖去。但是藏軍卻無法打響火繩槍,因為要裝一顆子彈,再點燃火才能引發火繩槍,熟練的戰士也得四五分鐘才能引發。在敵人機槍、來復槍和大炮的密集掃射轟擊下,藏軍毫不畏懼,用手中的大刀、長矛、鐵叉與英軍展開了搏斗。英軍對藏族軍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隨后又乘機攻下了古魯。據統計,曲美新古戰役中藏軍共有1400多人犧牲,談判代表拉丁色及隨員也慘遭不幸。英國侵略軍戰爭中慘無人道的血腥屠殺行為更加激起了西藏人民的無比憤怒,進一步點燃了廣大西藏人民反侵略的熊熊烈火。
4月5日,英軍繼續向江孜進犯。沿途群眾自動組織起來阻擊敵人的軍火和糧食,封鎖消息,破壞交通,用長刀、梭標、棍棒協同藏軍阻擊敵人。4月9日,藏軍得知英軍已開始向雜昌推進。雜昌是通往江孜的必經之路,這里有一條約1公里長的峽谷,懸崖峭壁,深澗激流。藏軍在這一帶集中了4000多兵力,決定利用這一天然屏障阻止英軍的進一步入侵,保衛江孜。當時英軍派了30余騎兵作為先頭部隊侵入峽谷,而藏軍缺乏作戰經驗,行進過程中驚動了敵人,但利用所處的優越地形,將土槍、土炮、滾木和飛蝗石子一齊向敵人打去,打得敵人團團亂轉,無處逃生。最后,進入峽谷的英軍先頭部隊全數被殲。但山谷外的英軍用重炮轟擊峽谷兩側的山頭和山坡,敵步兵在大炮掩護下,從山后和兩側奪取了藏軍陣地。英軍攻下雜昌藏軍防線后,11日侵入江孜。由于駐守江孜的軍隊大部分調往南面各隘口防守,因而與英軍相比,兵力懸殊。在此情況下,江孜守軍主動后撤。4月13日,英軍占領江孜。
占領江孜后,英國侵略軍將其大部分騎兵和步兵及榮赫鵬的指揮部駐扎在江洛林卡一帶,將部分偵察部隊和騎兵分散駐扎在郭村一帶的藏軍防區附近,不時出動小股部隊巡邏偵察。侵略軍還向江孜宗本(意為縣長或縣官)及附近各寺廟、莊園的頭人發起招降攻勢,但卻無一人前去應降。江孜失陷后,西藏各地民兵又重新動員起來,征集軍隊達 16000余人,聚集在江孜、日喀則及由江孜到拉薩的大道上。同年5月3日,在夜色的掩護下,1000余藏軍襲擊了江洛林卡榮赫鵬營地,幾乎全殲敵人。榮赫鵬在極度恐慌中帶領40名士兵倉惶南逃至康馬村,遭到襲擊,幾乎被殺死。據英國侵略軍官華達爾的記載,“我們突然被西藏人的奇怪的戰斗喊聲所驚醒,幾百個西藏人粗暴而尖銳的聲音,‘基、呼、呼、嗚、嗚!基、呼、呼、嗚、嗚里’,這樣的喊叫,就在幾碼的距離,在我們的矮墻外面,接著就是幾百枝短槍的爆裂聲,子彈從四面八方呼呼飛來,他們的槍炮噴出長條的火舌。”直到5月7日,布蘭德軍從卡若拉返回增援,英軍才又暫時穩住了陣腳。5月26日,英軍另一部分增援部隊從亞東趕到江孜后,重占帕拉村,藏軍拼死抵抗,打死了英軍的加斯丁大尉,最終藏軍因傷亡過多而退出帕拉村。英軍仍不能沖出重圍,逃竄亞東求援。途中又受到人民的攔擊追剿,憤怒的群眾僅憑棍棒石頭就打得侵略軍如喪家之犬。江孜軍民打退敵人瘋狂進攻后,群情激憤,全民出動和藏軍一起,夜以繼日地修筑工事,地道從白居寺可直達宗山和強扎洞,從街巷的屋舍到宗山的南面都連接起來。白居寺的制高點上設有炮臺一座,臺槍一桿,并建立了值班哨制度,寺內喇嘛全體出戰,使英軍在兩個月內陷入被動,沒有進行大的軍事行動。藏軍通過帕拉伏擊戰將英軍趕出了江孜。
6月28日,英國侵略者為爭奪江孜發起了新一輪的軍事進攻。英軍以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和江洛林卡三處為基地,包圍了江孜宗政府(意為縣政府)及街巷的藏軍,在通往拉薩和日喀則的道路上進行把守,并將江孜宗政府和江孜城的水源完全切斷。宗政府位于江孜城中央一個突出的小山上,碉堡式建筑非常堅固,是江孜平原的制高點。7月3日,英國侵略軍頭目榮赫鵬發出最后通牒,限藏軍于7月5日前撤出宗政府,否則采取軍事行動。西藏方面自然不能接受,英軍遂于7月5日上午開始向江孜城區發起總攻。在江孜宗城堡上藏軍猛烈的反擊下,英軍死傷嚴重,雖然有優勢的裝備,但是仍然不敢靠近。據西藏和平解放后江孜83歲的偉堆旺雄和68歲的奔巴次仁兩位老人說,“藏軍守住山,敵人不攻就不開槍,等敵人攻的時候就用火藥槍、拋子(藏民放羊用的一種工具)和石頭一起向敵人打。這樣敵人圍攻了幾天仍然打不上去。藏軍在山上不但毫不動搖地進行防守,而且還有時下山來摸敵人的營房。在這里守了1個月,山上的存水喝干了,他們就在晚上將人用繩子從幾十米高的懸崖上吊下來取山下的一坑污水喝,最后污水也喝干了,就喝自己的尿。在這種情況下,藏軍和民兵始終沒有一人動搖。”最后,英軍使用了大口徑的火炮,以優勢炮火將江孜宗城堡轟開一個缺口,并組織步兵沖鋒。在藏軍和民兵彈盡糧絕時,英軍展開強攻,藏軍和民兵以刀、矛、棍棒等與英軍展開白刃搏斗,但終因傷亡過重,一部分從西南方向的懸崖上用繩子吊下來,突出英軍的重圍,轉移到白居寺繼續投入戰斗,另一部分來不及突圍的戰士就和敵人徒手搏斗,最后跳崖殉國。
沉重的災難
英帝國主義發起的侵略戰爭給西藏地方帶來了深重災難。英軍在侵入西藏期間,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宗山淪陷后,英國侵略者搶奪了近百噸糧食和數噸火藥,據英國侵略軍軍官華達爾在《拉薩和它的神秘》一書中記載,“我們把火藥投進江心毀掉。由于我們糧食奇缺,因此,當我們獲得大批糧食,包括大麥、面粉、豌豆等約100噸之多的時候,這對我們來說就比那批土制火藥更加重要。糧食完全沒有壞,便由一連串騾子和搬運夫運到我們營里去。還找到大批的牛、羊肉干。”
戰后,英國侵略者先后屠殺了四五千的藏胞,焚燒劫掠了寺廟。對此,哈多中尉寫給其母親的信中供稱:“檢視過城堡后,我走到下方的僧院找樂子。——僧院內所有的門都上了鎖,我們找了一把錘子,一一把門敲開。”“我們堅信僧院必有黃金和寶藏,”鍍金佛像被一一劈開;但令人失望的是,佛像內除了經文,什么也沒有”。榮赫鵬在給艾米的信中說:“我今天開始整頓僧侶,他們根本不值得我們浪費槍炮彈藥,我命令他們5日內不交清罰款,軍隊將占領僧院。”他在給海倫的信中,更恬不知恥地寫道:“今天開了一次委員大會,將我找到的東西分給大家,我分得了12樣物品。”榮赫鵬的掠奪品成為他幾十年中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據薩馬達57歲的登珠和62歲的頓巴測仁說:“敵人每到一地就搶老百姓糧食、牛羊來吃;沒有柴就拆老百姓的梁柱來燒火,并且還把寺廟里的一尊金佛搶走了。”
掠奪物質財富還算不上榮赫鵬率領的英國侵略軍的主要“收獲”,他們對西藏的珍貴文物也進行了有預謀的無恥搶掠。在1904年的侵藏戰爭中,隨同英國侵略者同行的還有考古學家L.A.華達爾。根據這位親自參加搶劫的專家的看法,這次掠奪來的西藏珍貴文化財產,是當時歐洲從未獲得的最豐富的西藏文獻。涉及的科目廣泛、數量巨大,令侵略者非常得意。在他親自羅列的清單中,許多文獻和文物具有相當重要的永久展出的價值,是世人所不知的罕見珍品,因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找到范圍如此之廣、趣味如此濃厚、意義如此深遠的西藏文獻,它們絕對是早期東方歷史資料的真跡”。據麥克唐納所著《旅藏二十年》一書中披露,就可看出數量之巨大。該書稱:“1905年1月,我因有特別職務,被派到加爾各答,擔任分類編訂圖書及珍貴物品目錄工作。這些東西,就是我同威德爾大佐在西藏搜集的,件數之多須有400多騾子才能馱運。其中包括許多珍貴而希罕的喇嘛書籍、神像、宗教作品、盔甲、武器、圖書、瓷皿等物。大部分瓷器,送給精于鑒別的搜集家克欽納博士。所有這些貴重藝術品,原來藏在印度博物院,而且我也在里邊擔任工作,以后便把它分別存到英國博物院、印度博物院、保得利圖書館和印度公署圖書館。”英國侵略者的一樁樁罪行、一筆筆血債,西藏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西藏獨立論”的開始
戰后,英國侵略者趁西藏政局動蕩之際,開始對達賴及其身邊的貴族進行拉攏,向他們饋贈禮品,提供醫療服務,以小恩小惠進行聯絡。接著,又從江孜、亞東一線日益增長的中印貿易中給予壟斷西藏商業活動的貴族們以大量的方便和實惠,使愈來愈多的西藏貴族的經濟利益與中印貿易直接或間接聯系起來,改變他們的根本立場。
達賴到達北京時,英國把熟悉中國國情的殖民司老手莊思敦、印度負責西藏事務的鄂康諾、精通藏語的印人達斯和錫金王子等都派來配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專門做達賴的工作。誘使達賴喇嘛及其親隨改變對英帝的態度,并以此作為不再阻擾他們返回西藏的條件,表明達賴必須對英國友好,聽英國的話,才能同意他返藏。1909年,達賴返回西藏,確立了靠攏英國、疏遠清政府的政治路線,并開始阻撓清朝川軍入藏。
1910年2月,達賴決定出走印度,過了當拉山后,達賴直接赴英國駐亞東商務委員麥克唐納的住宅,在此休息一日。達賴寫信要求英國予以保護,正式開始投入英人懷抱。達賴的這一舉動配合了英人百年來的夙愿,英國就勢在國際上推出了臭名昭著的 “西藏獨立論”,在西藏人民和祖國之間制造裂痕。
江孜抗英保衛戰的失敗給西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危害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破壞了民族融合,對后世影響甚大。這場戰爭是20世紀初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讓侵略者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勇猛無畏!雖然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了百余年,但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勇士們的鮮血不能白流,這種愛國精神應該在西藏得到弘揚,尤其是在西藏當代年輕人中廣為傳頌,提醒他們毋忘國恥,牢記歷史的教訓,看清“藏獨”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