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中國導演李纓耗時8年拍攝的新作《靖國神社》在正式公映前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干涉,然而它卻受邀參展2007年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這部備受國際關注的影片究竟是如何描述靖國神社的?為什么日本政府會橫加干涉?讓我們來共同審視《靖國神社》。
描述
一把供奉在靖國神社密室中的日本刀——靖國刀,閃著寒寒的光,不同于灰暗的墓碑和匾額,它才是靖國神社里被膜拜的神體。它承載著2466532個“英靈”(至2004年),80%黯然于二戰的硝煙之中。它劈開了靖國神社與日本皇族的內在聯系,撩開了神社的神秘外衣,沒有太多的大屠殺和慰安婦的哭訴,靜靜地向世人展現著神社內外正在發生的事。日本武士道、神道哲學、戰爭、日本民族精神和各種不同于日本主流觀點的聲音在刀刃上游走、碰撞……
刈谷直治,一個將近90歲的老人,神社里最后一位在世的刀匠,他曾經參與了8100把靖國刀的制作。1945年以前,這些靖國刀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他兢兢業業地自始至終做著一把靖國刀。
“您的職業對歷史意味著什么”?
他沉默著,面露復雜的笑容……
歷史
靖國神社,建于1869年8月6日,位于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總面積10萬余平方米,正門前是高25米、長34米的大牌坊,日本人稱其為“鳥居”。大門外兩側是建于1935年的兩座10余米高的石燈籠狀紀念塔,碑文上寫著“追慕景仰為皇運的擴展而獻身的盡忠靖國之士和遺烈”。塔身底座嵌有16塊浮雕,描繪了甲午戰爭等歷次戰爭的畫面,并都配有文字說明。靖國神社原稱“東京招魂社”,用以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
1879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意為鎮護國家,使國家安定,由軍方管理,不同于其它由內務省管理的神社。最初神社里供奉的軍人包括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為日本戰死的軍人。二戰期間,靖國神社曾經作為神風特攻隊的出發儀式舉辦地。戰后,聯合國占領軍總司令部曾準備廢除靖國神社。為此,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招魂祭奠”,對許多未死的人也進行祭祀,后改為宗教法人才得以幸存。1955年以后,自民黨5次提出《靖國神社法案》,要求將靖國神社改為“特殊法人”,試圖將之國營化,并密謀等過了按佛教所說的“33次祭日后”,對二戰甲級戰犯進行合祭。作為第一步,靖國神社首先把乙、丙級戰犯的靈位放進靖國神社祭祀。1978年10月17日,靖國神社舉行例行“秋祭”時,正式把14名甲級戰犯的靈位放進了靖國神社。這14名甲級戰犯中,除了原首相東條英機,還有原大將板垣征四郎、原大將土肥原賢二、原大將松井石根、原大將木村兵太郎、原中將武藤章、原首相廣田弘毅等。另1000多名被處決的乙級和丙級戰犯也被合祀其中。至此,靖國神社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目前,靖國神社供奉著246萬多個靈位,其中210萬個屬二戰亡靈。每年4月21~23日和10月17~19日,神社都要舉行春秋兩次盛大的祭奠活動。特別是每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終戰紀念日”那天,靖國神社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右翼政客、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以及戰爭中陣亡士兵的遺族們前來祭典。參與過“大東亞戰爭”的日軍軍人在這一天會穿上軍衣去參拜戰死的同僚。二戰退伍老兵也會身著二戰時期日本舊軍裝,舉行列隊示威,口呼軍國主義口號。其中,不乏日本政府官員,包括首相和內閣成員。靖國神社被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精神圣地之一。
沖突
基于深厚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幾乎日本各界首相都曾到靖國神社進行參拜。其中,東久邇宮稔彥王參拜1次;幣原喜重郎參拜2次;吉田茂參拜5次;岸信介參拜2次;池田勇人參拜5次;佐藤榮作參拜11次;田中角榮參拜5次;三木武夫參拜3次;福田赳夫參拜4次;大平正芳參拜3次;鈴木善幸參拜9次;中曾根康弘參拜10次;小泉純一郎參拜6次……
首相和閣僚的參拜,意即肯定了日本對它國的侵略以及日本戰犯的罪行,由最初簡單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嚴重的政治問題,使曾經被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質疑日本對過去侵略戰爭的態度,遭到了中國和朝鮮等國的嚴厲指責,同時也引起了日本在野黨、群眾團體和國際輿論的反對和譴責。
近年,隨著日本右翼勢力的膨脹,首相、官員的參拜引起了更加強烈的抗議。日本國內對于領袖或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也產生了正反兩種態度,許多人認為官員只能在非公務時間以私人身份參拜,前往參拜時不得利用公務車或其它行政資源,否則就是違背了政教分離的精神。
然而,無論是以“公職身份”還是以“私人身份”進行參拜,日本政府官員,尤其是首相的參拜都引起了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強烈抗議。參拜靖國神社也成了近些年日本與它國關系中一個最重要的政治因素,令亞洲各國與日本間的關系隨著參拜問題忽冷忽熱。
審視
靖國神社,于日本而言也許是他們心中的一塊圣地,承載著他們對為日本而戰死去亡靈的紀念和保護,但是對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而言,靖國神社卻如同一個充滿魔鬼的地域。無論靖國神社在日本國中的地位有多高,對它的參拜在他人的眼中都會被自然地理解為對日本侵略者昔日暴行的不自省、對軍國思想的助長,以及對它國遭受侵略的視而不見或漠視。
從政治角度來看,首相的參拜無疑會成為日本國民的典范,宣揚國家對侵略戰爭的肯定和認同,給日本和它國之間關系正常化、深入化造成難以跨越的障礙。縱然有人分析,2001年小泉在競選活動中保證會在“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與日本遺族會的不斷催促,換取日本遺族會的支持和選票有關,亦繞開“8月15日”這一敏感時間在8月13日提前參拜,并于10月8日到北京向中國表示他“衷心的歉意”。即便如此,仍然被愛國人士理解為是一場作秀,直接導致了小泉沒有被邀請到北京參加2002年中日關系正常化30周年的活動,及中日“政冷經熱”、兩國領導人多年沒有互訪的局面。
對于參拜,日本國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面,大部分日本人,無論對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持贊成或反對意見,都認為這是日本內政問題,其它國家不應以任何行動予以干涉或企圖干預。另一方面,也遭到了部分日本人的堅決反對,如小泉在2001年的參拜就遭到了訴訟,要求判決首相參拜的行為違憲,要求停止參拜,并向原告受到侵害的宗教人格權支付賠償。而日本戰敗投降后,至1964年經過中國政府人道主義教育全部被釋放回國的1062名戰犯也都熱衷于日中友好,成了和平反戰的力量。
審視靖國神社,它與日本軍國主義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因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也不因參拜的時間不同而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對靖國神社的參拜,是對“和平憲法”的反駁,首相前往參拜亦是對“政教分離”政策的違悖。
據影片《靖國神社》的導演李纓所述,影片并非為了“反日”,而是對日本在世界上極力渲染的“參拜是禮儀,反對參拜是非禮”這一國際形象的重新定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澄清日本與亞洲的“禮與非禮”的歷史與現實對“中日友好”和“東亞共同體”構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最新的中日共同聲明提到了面向未來和共同展開歷史研究兩個重要議題。李纓認為,如果能以“中日共同制作”的方式完成該影片,并將其作為一個切入點共同推動相關歷史研究,會極大地有利于促進日本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相互了解,從而跨過靖國神社這個無法回避的障礙,共同走向真正友好的未來。
現在,日本政府橫加干涉影片《靖國神社》的放映,除了擔憂重新激起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行徑的憤慨和譴責,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外,更希望對靖國神社的參拜漸漸成為日本本國的事情,而與它國無關,任由參拜、祭祀。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誰任日本首相,無論參拜的時間是在哪一天,只要參拜活動為外人所知,就會遭到曾經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的堅決反對和抗議,以及世界所有熱愛和平人士的輿論和譴責。而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也早已引起了人們足夠的警惕和防范,最終必將自食惡果。
至于影片《靖國神社》是如何描述那段歷史的,靖國神社有著怎樣的歷史和現實?還待正式放映時,我們親見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