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發明家兼企業家
在世界發明家璀璨的星河中,歷來少有女發明家的倩影;在談到女發明家的時候,人們津津樂道的仍是我國古代的黃道婆、法國的居里夫人。
而在為數不多的女發明家里,既是發明家,又能將自己的創造發明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一個人同時身兼發明家和企業家二職的,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奔騰不息的滾滾黃河水卻孕育出這樣一位杰出女性:她與丈夫一起,改寫了100多年來世界軋鋼史上全都是黃頭發、藍眼睛的外國人發明軋機的歷史,發明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在技術上居于世界前列的XGK系列軋機;她與丈夫一起,在極其艱辛的條件下,經過18年的風風雨雨,使XGK軋機專利技術在實踐中得以實現,并以XGK軋機專利技術為核心,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逐步建成并管理著一個跨省際、擁有多家子公司的現代化大企業。
她就是河南省著名發明家、企業家——鄭州拓普軋制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趙林珍。
一改常規譜新篇
20世紀80年代初,趙林珍畢業于武漢鋼鐵學院,之后分配到了河南安陽鋼鐵公司軋鋼研究所工作。同校畢業、早一年分配到河南安陽鋼鐵公司的丈夫鄭紅專,工作幾年后,在妻子的鼓勵下考回母校深造,攻讀軋鋼碩士學位。
趙林珍在安陽,鄭紅專在武漢,而兩夥心卻連在一起。開始,鄭紅專將他設計的20多頁軋機圖紙郵寄回安鋼,征求趙林珍的意見。趙林珍收到圖紙,即使工作再忙,家務事再多,都會認認真真地研究和論證,用在大學時期學到的知識,以女人特有的精細和慎密對每個細節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并一一在圖紙上標示出來。一來一往,夫婦倆聯系一次的周期起碼要一個星期。這樣的圖紙包裹接力傳遞,一傳就是2年。屬于中國自己的軋機,也在這圖紙包裹里逐漸孕育成熟了。
1987年,鄭紅專和趙林珍的軋機設計圖紙終于出爐了。他們系統地研究了國內外的傳統軋機,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兩端集中受力且兩端被牢牢地固定,這就決定了軋制過程中工作輥直接產生彎曲變形,軋制的鋼板通常出現受力不均、兩邊薄、中間厚,而且鋼板越寬,這種現象就越嚴重,因此,傳統軋機的寬度受到了限制。
趙林珍、鄭紅專夫婦突破了傳統軋機原理的思維定勢,設計了中間受力、兩端自由、“變靜為動”的軋機。這種軋機具有軋輥中部均勻受力、軋輥座軸向“浮動傾斜”、軋輥座兩端形成“懸臂梁”、塔形輥系處于“浮動狀態”等四大創新特點,從而實現了“準剛性”(在軋制過程中軋輥幾乎不產生撓曲變形)、“可寬性”(可根據產品規格需要軋機可無限拓寬)和“消差性”(所軋鋼板橫向和縱向受力均勻),使工作母線永遠保持平直,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橫向厚度差的難題。
當鋼板通過軋機時,“浮動”的軋輥座及輥系使鋼板上下均勻受力,從而軋出的鋼板平整如鏡,橫向厚差小于1微米,而且從理論上可以制造無限寬的軋機,從而軋制出無限寬度的鋼板。
艱難處境攀高峰
1992年12月31日,鄭紅專、趙林珍的第一代軋機研制出來了,并在河南溫縣一個小廠里一次試車成功。他們為這項專利命名為XGK軋機。
然而,伴隨著XGK軋機的發明、誕生及發展,趙林珍雖有成功的喜悅,但使她至今難以忘懷的是成功前的艱辛和經歷的困苦。
在申請XGK軋機第一項專利時,趙林珍不得不四處借錢。她當時的月薪僅有76元錢,家中只有50多元存款,而申請一項專利的各項費用需要好幾千元。憑著極好的人緣,趙林珍身邊的十幾位同事、鄰居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拿300元,有的拿500元,最多的拿800元……
在XGK軋機找不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時,與他們夫婦倆一起工作的30多名科技人員、工人,自發地湊出了十幾萬元,要他們作為試制費用。但趙林珍知道,試制可能會失敗,因此她婉言謝絕了大家的好意。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河南溫縣的一個小廠,成了XGK軋機的誕生地。
溫縣這個連續三年虧損、一年多發不出工資的小廠成了XGK軋機生產線后,MBA剛畢業的趙林珍就去當了廠長,僅用三個月時間,就補齊了職工的工資。運行一年,竟奇跡般地有了107萬元的盈余。
1995年,鄭紅專、趙林珍的XGK專利軋機第二代技術的研制成功,在中國冶金軋鋼行業引起了巨大轟動。1995年12月,原國家計委將該項目列為國家第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安排國家開發銀行專項貸款2900萬元,河南省焦作市財政又撥21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研制XGK型第二代技術,并建設溫縣拓普精密冷軋帶鋼廠XGK700冷軋帶鋼生產線。
鄭紅專和趙林珍堅持自主創新,在對XGK第二代軋機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基礎上,1999年,第三代XGK-LD1000十二輥軋機和XGK-LD1100十二輥軋機(軋制速度均為5米/秒)相繼問世。國家科委將鄭州拓普軋制技術研究所XGK系列高精度冷軋帶鋼成套設備列為國家級火炬計劃、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被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
2002年,XGK型專利軋機第四代技術研制成功,代表產品有XGK-RD1200開坯、雙機連軋爐卷軋機。
2003年10月,XGK型第五代技術研制成功,代表產品XGK-LD1400單、雙機二十輥軋機。
目前,更大、更寬、更精密的XGK型第六代技術產品正在研制之中。
赤子情懷搏商海
鄭紅專、趙林珍夫婦在總結XGK軋機運行經驗、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和完善上,前后花費了18年時間,利用各級科技項目計劃資金和自籌資金5億多元人民幣,完成了XGK軋機從第二代到第五代的技術研發,軋輥從六輥、十二輥發展到二十輥,車L制速度從1.72米/秒、4米/秒、5米/秒發展到第五代技術的10米/秒和13.3米/秒……軋機技術日臻成熟。
XGK型第五代技術研制成功后,XGK-LDl450二十輥軋機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和2005年7月,分別在浙江、上海、廣東設立分公司。到目前為止,趙林珍和鄭紅專已經陸續在河南溫縣、新鄉、安陽、焦作、鄭州、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建成投產了12條生產線。其產品質量與生產規模,在全球都是為數不多的。
趙林珍和鄭紅專通過申請專利和國際專利保護,廣泛地開展國際合作。他們的原則不容置疑:XGK軋機專利是中國的,理應在國內使用,我們只賣專利產品,不賣專利技術。
跨國巨頭紛紛主動向趙林珍、鄭紅專伸來尋求合作的“橄欖枝”。德國西門子、日本新日鐵、比利時阿賽洛、瑞士第一波士頓銀行都與趙林珍進行戰略合作。與此同時,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丹麥等國的鋼鐵企業總裁曾先后多次表示愿出巨額資金買斷XGK軋機專利技術,或邀請趙林珍、鄭紅專全家移民,到國外發展。
早在1989年,還是在趙林珍、鄭紅專為XGK軋機找“婆家”的時候,美國一財團總裁聞訊后許諾:“你們一家三口來美國,專門研究軋機,一切科研條件我提供,別墅、汽車、孩子就學由我安排,先給你們100萬美元用做日常開支。”
但鄭紅專夫婦心里明白這項技術發明的意義。他們對總裁說:“總裁先生,別說100萬美元,就是1萬美元,對我們都是天文數字。但是,這項技術趙林珍的軋鋼車間一角是在中國發明的,要先在中國推廣應用才是。”
“中國人的發明首先要在中國使用。”這鋼鐵一樣的語言,是趙林珍、鄭紅專發自肺腑的心聲,更凝結了他們夫妻二人深深的愛國情結。
為了保護XGK軋機專利,也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合作,趙林珍、鄭紅專先后申請了16項專利,其中12項為發明專利,并從1992年開始向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62個國家和地區申請專利保護,陸續得到了4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專利授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