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看到媽媽的背影,忽然那么真切地感覺到她老了。
——題記
幾年前,小學升初中時,我在一所中學的招生考試中勝出。雖然在這場四五千人的考試中,我的成績在前50名內,但還是必須繳納1.5萬元學費。我算了一下,三年1.5萬元,意味著包括寒暑假在內,每天平均要花掉13.6元錢。
我不禁為這高額的學費擔憂,可是,媽媽卻美滋滋地對我說:“王翔,沒關系。為了將來有個好前途,花上1.5萬,值!”我知道,我考上的那所學校在全市是數一數二的,每年中高考的成績在全市都名列前茅,而且還有許多誘人的保送機會,考上了那里,在人們看來,無異于一只腳邁進了名牌大學的門。媽媽是搞教育的,這些她自然都懂,我報考這所學校,就是她出的主意。
在我上哪所學校的問題上,媽媽其實是很矛盾的。
她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國有企業的附屬中學,比起每年招十幾個班的重點中學來,她學校的招生狀況實在可憐——每年只招兩個班,而且大多都是民工子弟。正兒八經的城里人,是看不上她們學校的。即便是作為校領導的媽媽,每個月也只能領到基本工資,完全沒有什么獎金和福利。媽媽多么想讓她的學生里也能夠出個考上重點學校的“尖子生”,為她的學校爭光啊!
在我去那所中學應考的前一天晚上,媽媽忽然半開玩笑地對我說:“王翔,咱明天別考了,到媽媽的學校上吧,媽媽給你挑個好班。”我當時一聽便急了:“媽媽,你說什么?上你們學校?你沒搞錯吧?”我用一連串的反問句,向媽媽表達了我的抗議。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聽到媽媽對爸爸小聲說:“看來我們學校是真的不行了,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愿到我們學校上學。”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很晚很晚才進入夢鄉。
小學升初中那年的暑假很漫長。關于那個暑假的印象,早已經淡出了我的記憶,唯獨媽媽的背影,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
七月初的一天,媽媽帶著從銀行取出的15000元錢,和我一起去了我考中的那所學校交擇校費。七月流火,天氣熱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媽媽把錢裝進一個小包里,用手緊緊地攥住,攔下一輛出租車,來到我即將就讀的學校(平時,媽媽幾乎是從不打車的)。
進入交擇校費的教學樓里,媽媽讓我在辦公室外邊等她,她拎著小包走進辦公室。忽然,媽媽和收錢的那個老師親切地攀談起來。我從她們的言語中聽出,那個老師是媽媽的大學同學。那個老師問媽媽在哪兒上班,媽媽報出她們學校的名字時,明顯底氣不足。接著,媽媽一個勁兒地拜托那個老師,讓我進一個好班,那謙卑的樣子,是我平時很少看到的。那一刻,我看到媽媽的背影,忽然感覺到她老了。這時,媽媽回頭叫我進去,我的眼睛酸酸的。
我掏出一張紙巾,狠狠地對著眼睛擦了一把,然后才走進去。收錢的那個老師問了我幾句話,我稀里糊涂地答了一通,然后就怔怔地看著媽媽接過那張用厚厚的一疊錢換來的入學通知書。那張通知書顯得那樣單薄,卻又那樣厚重。
這一幕至今,已整整兩年了。兩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督促自己,要抓緊學習,不要讓媽媽再為我擇校的事操勞。每當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厭煩、苦惱時,眼前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媽媽當初為我交擇校費時的背影。
這,已經成了鼓舞我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