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學習教學法,是我在聽英語課時接觸的,覺得不錯,我便在語文教學中加以借鑒。運用一個學期后,大受裨益,頗有所得。
運用積極學習方法教學,教師課堂教學輕松,學生學習時心情愉悅,沒有精神負擔和壓力,知識掌握更加扎實牢固,成績提高較快,并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能有所創新,因而應當加以推廣,并引入其他學科教學中。
積極學習的宗旨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的傳播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突出和強調學習主體的接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從課堂氣氛、課堂結構、課堂形式和師生關系四個方面組織教學,來體現積極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法。
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首先必須營造出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上從表面看似乎很隨意,實際上卻由教師組織得很嚴謹。教師如果嚴肅過度,板著面孔,則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無法形成和諧氣氛而影響教學效果或教學的實施。
上課前三分鐘是關鍵時間,說點笑話,講個故事,來段幽默,讓學生在心理上、形式上感到放松和愉悅,借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接受知識并得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節學生的情緒,注意尋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聯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容以調劑課堂氣氛。但也要時時把握學生的緊張程度,做到有緩有急,緩急適當。
課堂結構主要是指時間的分配,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剛開始運用積極學習教學法的時候,時間綜合分配為教師講解三分之一,教師指導三分之一,學生參與三分之一。學生逐步適應后。就能達到教師講解和指導只占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為學生參與、練習和提高的時間。
教學中能否達到單位教學目的不予以限制,可以靈活處理。學生對問題的討論或爭論如有啟發性價值,可以順此拓寬或加深。不必顧慮教學計劃是否完成而阻止學生討論,影響學生熱情。
課堂形式靈活多樣。教師以指導、引導、設疑、提問為主,學生則以聯想、聯系、討論、爭論為主。要隨時變換方式,不能每次課都是一個模式而缺乏新鮮感。教學中,允許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討論,廣泛表述他們的見解,就是完全相左、南轅北轍的意見,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應給予肯定,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信。在教學中把學生的發言作為問題的答案,即使與教參書上或教師的理解稍有差別,都可以讓學生記入筆記本,以增強發言同學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長此以往,即便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他們也愿意自己多想,而不讓教師過早講解,真正讓學生學會思考。
課堂形式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變換上課地點。初中生對走出校門有一種小鳥渴望從籠子里飛出去般的向往。春天的草地上、夏天的池塘邊、秋天的小河旁、冬天的陽光下……都可以作為語文教學的課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上課,總是歡呼雀躍,積極性極高。
變換環境上課不但不會影響教學計劃,反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教學課前或課上,帶學生到實地實景,進行訪問、考察、獲得第一手材料后再進行作文,往往可以寫出更好的作文來。2006年秋,我的學生對一條被污染的河流實地考察后寫的作文在刊物上發表后,就引起了有關部門重視,并整治了這條河流。
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課堂氣氛要隨意而寬松,但又要寬而有度,不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的小毛病或缺點,如果立即制止,會影響課堂氣氛,中斷教學,轉移學生注意力。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課后再找他們談心。
學生在課堂上如存在懼怕老師的心理或與老師產生對立情緒,有話也會埋在心底,甚至與老師公開對抗。為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更多地深入學生之間,以平等、關愛的心態善待他們,達到彼此的理解與溝通。 在單位課時內,以上幾個方面不是孤立分開,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的。積極學習教學法,突出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翁的宗旨,學生真正成了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能提高學生自辨、自理、自學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鐓的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