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曾姓子孫.我的祖先們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和生長了。
隨著歲月的變遷、人事的更替,祖先的辛勤勞動到最后都幻化成了那座古老的房子里面的一塊塊木板。只有從爺爺奶奶的嘮叨中,我們才能了解到他們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可能是一直以來它都離我太近的緣故,所以對于它的美麗我總是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在一位攝影師叔叔的畫冊看到了它。
畫面呈現的是一個幽幽的黃昏,太陽剛剛準備走向地平線,為天空留下了最后的一抹燦爛。遠處的高樓大廈漸漸地隱沒在這一片昏黃之中,仿佛那只是海市蜃樓般的幻影。而近處的這一座古老的建筑——曾氏大宗祠,則顯得格外清晰而肅穆。鋪著琉璃瓦的屋頂,在落日的余輝下閃爍著瑩瑩的光彩,使得伸展的掛角顯得更加柔和而嬌美。宗祠的大門靜靜地虛掩著——這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幽靜,讓人差一點忘記,這里已經是改革開放中一個富裕的小鎮,讓人從心底里涌出一股莫名的親切與感動!
這真的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的曾氏大祠堂嗎?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來它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地安詳,一直如此靜靜地看守著人們心中神圣的圖騰與那一份執著的向往。放下相片,借著一份淡淡的月色,我信步來到了這個如今既熟悉麗又略顯陌生的地方。
經過了歷史的變遷和時間的洗禮,大宗祠正門前那大柱子上的紅漆雖然已經看得不是很真切了,但它的巍峨仍然讓我肅然起敬——是它,撐起了曾氏靈魂的整個脊梁!大門的兩旁,那副“天下斯文忠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的門聯猶在,我用雙手輕輕地撫著那扇厚重的大門,輕輕推開來,同時也輕輕推開了一個家族幾百年凝成的一種精魂。
進得門去,那白色的牌樓在月光的沐浴下,顯得特別清雅。白色的花崗石上,閃爍著歷史風塵留下的印跡,卻仍然不改它當初的純潔。它用它特有的堅毅與清白,寫下了牌樓上的八個大字——中間是“大學家風”,兩旁分別是“體忠”和“行恕”——這八個字,就是我們祖宗的遺訓。借著這八個字,秉承著儒家思想的祖風、祖德就這樣一代一代地被傳遞并積淀了下來。即便是在生活如此浮華的今天,也依然讓我們這些一代一代的曾氏子孫們永遠都不曾丟失了祖宗的美德,并從中大受裨益。
在牌樓的后面,是一間堂屋,中間用一個很大的木質屏風遮擋著,堂屋中間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大學堂”幾個鎦金大字!很小的時候我就聽爸爸媽媽他們講過,他們小時候都是在這兒上學的——真不敢想象這樣小的一個地方,竟然孕育著整個曾氏家族的文化脈博。突然之間我感到有點羨慕了——那時在這里讀書的人一定都是很勤奮的吧,因為一舉一動都在祖先的眼皮底下呀!
穿過中間的屏風,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曾氏祖先的牌位了,在歲月的風塵洗禮中,仍不絕他的子孫后代對他們的尊敬與膜拜。月光下,帶著無限的敬意,我也點燃了一撮香,恭恭敬敬地把它插上了香案……
夜色中,月光有點清冷,宗祠中那一盆盆鮮花在空氣里散發著縷縷幽芳,凝眸墻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畫.仿佛還能聆聽到昔日那些對畫而頌的瑯瑯書聲!這一刻,我忽然忘記了身在都市,只覺身在冥冥的憶想中,正在靜靜地在和祖先的歷史對話,在和曾氏的文明吟唱……
撫去白日的喧囂,避開都市的霓虹,曾氏大宗祠以一貫的、以母親般的情懷端坐在這兒,給我們以最寧靜的遐想、最深切的感悟。雖然,跟不遠處的摩天大樓相比,它只剩下了陳舊與古老,但就是這份簡單的樸素,才能真正地牽引我們靈魂深處的情感!
歷經風雨,走過坎坷,洗盡鉛華的曾氏大宗祠啊——我感受到了你獨特的美!
(指導老師:艾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