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學在高一入學分班測驗中,出了兩道附加題,特別標注:本大題不計入總分。第一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樂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成年后你們打算怎樣安排父母的生活?第二題:如果你的朋友曾經對你很好,可突然有一次做了一件傷害你的事,而且傷得很重,你會怎樣處理和朋友之間的關系?
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做這兩道題:既然“本大題不計入總分”,與其在此花功夫,還不如認真檢查一下知識考查題;還有一些學生即使做了,也只是三言兩語,原因當然還是這個特別標注。
當然,也有許多學生做了這道大題,而且分析得有條不紊:年輕人不太樂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是因為溝通上的差異;長大后當然會更多地去理解父母,如果條件好,會讓父母過上好生活;朋友傷害了自己,應視情況,如果是一般的矛盾,當然應當設法化解,因為畢竟是好朋友;如果傷害得很重。是原則上的矛盾,自然沒有再相處下去的必要。
有的學生回答得很明確。比如:無論和父母有怎樣的代溝,他們畢竟生我養我并給了自己關愛,成年后一定要孝順父母,把他們安排在自己的身邊;朋友即使傷害了自己,也會把他當作朋友,因為他“曾經對我很好”。人要學會知恩圖報。
后來,人們才知道出這兩道附加題的用意。原來。學校要設立一個免費入學的宏志班,成績和這道題的答案都好自家境貧困者,才有資格進宏志班。結果有的孩子,其他條件都符合,但出現了前三種情況,最終沒能進入宏志班。
校方的解釋是:一個缺乏愛心的人,不管你學習多努力,也無論你家境多貧困,都沒資格得到他人的幫助。
這讓人想起了另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老人,準備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去資助貧困學生。他先買了書分別寄給了20個家境貧困的孩子,并標明了自己的住址和姓名。書寄出后,只有一個孩子給他回了信。孩子在信中感謝說,雖然不認識老人,但收到老人的書感到很溫暖,衷心地感激來自陌生人的關愛。
結果,老人決定只資助這個給他回信的孩子。老人分析道:他能理解那些不回信的孩子,可能是學習緊張,也可能覺得一本書對他們沒什么幫助。但不管怎么說,一個不懂得回報的人,即使再貧困,也很難得到別人的同情。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愛心同樣需要反饋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