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石家莊的范女士
我是3年前從農村老家隨軍來到城市的,丈夫是部隊的軍官,女兒小敏現在11歲,上四年級。
從農村到城市,對我們母女倆來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善言談,恐懼與人交往,可是丈夫的戰友經常三天兩頭到家里來。丈夫是一個豪爽好客的人,客人來了,一定要留人家吃飯,或者下飯館。做飯我倒不怕,就是怕陪著吃飯,看著他們在飯桌上高談闊論,我卻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么。后來,遇到這種事,我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也許是遺傳了我的性格,小敏也是一個害羞的孩子。她從小和我生活在農村的姥姥家。姥姥、姥爺、舅舅都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她有什么需要,即使不說,大家猜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因此她的生活無憂無慮。
她的學習成績也讓我欣慰,無論是在老家的學校,還是后來到了城里,她幾乎都能捧回滿分。
但是小敏特別不愛說話。老師說她在班里從來不主動發言,如果老師提問到她,她會一直低著頭,臉紅到耳根,一句話也不說。因此,每學期老師的評語中都有“今后要主動發言,主動與同學交往”的句子。在學校,課間她也不愛活動,基本不離開座位。別的孩子喧鬧成了一鍋粥,她也不為所動。只有別的孩子因為人數不夠邀請她一起玩的時候,她才離開座位玩一會兒。因此,在學校她基本沒有玩伴、朋友,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
回到家,她也怕見生人和熟人。只要家里一來人,聽到敲門聲,她就會像小老鼠一樣“嗖”地溜進小屋。她在屋里聽著動靜,知道客人走了,才從屋里出來。
有一次,來的是一位遠道的親戚,要在家里住幾天。親戚坐在客廳的時候,她就一整天待在小屋里,我們叫也叫不出來。為此,她經常為了減少和客人碰面的次數,憋著大小便。即使出來,也是低著頭貼著墻飛快地走過。客人主動與她說話,她頂多紅著臉點點頭或搖搖頭,然后飛快地跑掉。
她爸爸很著急,總是說她:“怎么這么沒禮貌?客人來了也不叫人。” 她有點怕她爸爸,由于從小沒有在一起生活,總好像很陌生。她爸爸說她,她只好硬著頭皮走過來,低著頭叫著“叔叔”,但聲音比蚊子還小。她爸爸不耐煩了,擺擺手說:“去吧去吧,真沒出息!膽子這么小,長大能干什么?”小敏的頭低得更厲害了,眼里含著淚走開。
以前她小的時候,由于家里很少來陌生人,總是安安靜靜的,她害羞的問題還不顯突出。可是到了城里,和那些開朗、膽子大的孩子一比,才發現這是個問題。可是,我們又不知道怎么糾正。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女孩子略有害羞是正常的,但是小敏的害羞則屬于過度了,是比較典型的“含羞草”性格。形成害羞性格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遺傳因素。
范女士自己就是一個不善言談、懼怕交際的人。
二是家教背景。
寵愛制約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和交往能力。小敏的幼年和童年是在姥姥家長大,長輩們過度寵愛她,她有什么需求不需要說出來,長輩們就能猜到并立即滿足她,于是,孩子連最起碼表達自己需要的能力都沒有機會發展,更無法從與別人互動的經歷中獲得與人交往的經驗。因此,小敏表現出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膽小和羞怯。
親子交流的缺失影響了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正常發展。雖然父母為小敏提供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物質環境,卻從來沒有走進她的內心,真正了解她的精神需求。身為軍官的丈夫是這個家的中心,妻子處于次要位置,孩子似乎是可有可無。夫妻之間、父女之間、母女之間,缺乏心靈的溝通和平等的交流。因此,不僅小敏,就連范女士也同樣存在著語言表達交流的障礙。這也是這個家庭潛藏著的情感危機。
父親的過分嚴厲導致孩子更加羞怯。由于長年的分居生活,小敏的爸爸與女兒之間并未建立起正常的親密父女關系,卻常常對女兒的膽小害羞表示不滿,并用責怪、呵斥、否定性的語言批評孩子,會使本已膽小的小敏變本加厲,更加羞怯、退縮。
媽媽的不當示范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范女士自己懼怕陪客的行動,似乎在告訴小敏:與人交往是一件不得了的恐怖事情,做起來困難重重,實在難以勝任,還是躲了吧!小敏潛移默化地從媽媽身上獲取了這樣的信息、習得了這樣的行為。
三是自卑心理。
自卑往往與羞怯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小敏由于小時候受到過分的照顧制約了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這使她在群體中明顯處于弱勢,她會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自卑又使她更加不敢與別人交往,越來越自閉。
另外,孩子轉學往往會產生適應性障礙。一個尚未成熟的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群體中,這個群體對他的接納度如何?行為、習慣、語言、學習進度是否存在差異?會不會受到同伴的排擠和孤立?這個變化對一個孩子而言,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使是開朗的孩子也可能因此而變得喪失自信;而原本自卑、羞怯的孩子則會更加自卑、羞怯,與新環境格格不入,加重心理負擔。但往往家長忽視了轉學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不會引導、輔導孩子盡快平穩地度過這一段“動蕩期”。
四是環境因素。
對于內向的孩子來說,如果家庭和學校都能給予較多的關注和愛護,創造條件引導、鼓勵他們勇敢地表現自己,教給他們正確的表達、交往的方法,孩子會得到全面發展。如果忽視了他們需要更多關愛的需求,與其他孩子一樣“一視同仁”,這樣就會讓孩子愈加膽小、羞怯、被動、退縮。
害羞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害羞的孩子性格往往更溫順,他們聽話、遵守紀律、尊重別人,不會干出格的事,讓家長和老師放心;他們做事專注、持久、有耐心,學習成績不錯;他們認真、細心、敏感、體貼別人,能夠成為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他們交往的朋友雖然少,但卻能夠使這份友誼牢固、長久。
但顯然,小敏的害羞已經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1.溝通消除心理隔膜,營造平等融洽的家庭氣氛。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飯、穿衣之類的生活必用語之外,對于一些父母所認為的“廢話”,其實是家人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必需品”。父母的“惜字如金”往往會使孩子感到隔膜、冷漠、孤獨、刻板;而父母自顧自的“滔滔不絕”,又往往會使孩子更加沉默,缺乏說話的欲望和制約表達的能力。而只有雙向互動的溝通,才有可能是心靈的交流。
父親要糾正“外面的交際比家庭內部的關系更重要、妻子兒女是從屬次要地位”的錯誤觀念,花一些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一起活動,與孩子共感、共情、共鳴,你會從中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快樂。
比如讓孩子說說學校里發生的事,家長對她的話表現出關注和理解;一起談論電視里的情景,交換看法;一起看某一本書,評論其中的人物和內容;說說自己今天遇到的新鮮事;互相講講笑話;家庭成員一起玩游戲,讓孩子感受家庭的快樂等等。心理的隔膜消除了,家庭氣氛融洽了,孩子就喜歡開口了。
2.拓寬視野,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羞怯的孩子往往生活經歷單一、眼界狹窄。父母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走出家門,增長更多的見識和生活經驗。如周末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結識不同的人;參加適當的交際活動和社會活動,觀摩體驗交往技巧;到公園、郊外甚至外地游歷、探險,鍛煉身體的適應能力和膽量。豐富的見識和外界生活經驗,既能消除自卑、增加自信,又能使孩子的心理適應能力快速增長,性格變得外向。
3.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積極暗示,打破心理障礙。
羞怯的孩子的內心獨白常常是“我不敢、我害怕、別人會笑話我、錯了怎么辦、老師會批評我”之類的否定性判斷,這為他們走到人前開口說話設立了重重障礙,這就是“自我設限”。父母的忽視、斥責、批評往往會加重這種心理暗示,使孩子更加封閉。因此對于羞怯的孩子,父母充滿愛意和期待的鼓勵和表揚是必不可少的。在外人面前,不說“這孩子膽小怕羞,不愛說話”,而是說“我家小敏可懂禮貌了,還主動給客人讓座、倒水,幫著阿姨哄小孩”;在家里,耐心幫助孩子減少心理負擔,鼓勵孩子在學校主動舉手發言,主動與同學交往。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像其他孩子那樣大膽,而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慢慢消除羞怯。
4.設計情境,指導孩子動手做事,獨立承擔責任。
在家里,家長不要大包大攬地承擔一切家務和對外事務,而要留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給孩子做,讓他負一定的責任,增強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進而增強他的自信心。比如,讓孩子做限制爸爸抽煙的“監督員”,增加與父母平等交流的機會;讓孩子承擔適量的家務勞動,如洗碗、洗自己的內衣褲,增強動手做事的能力;讓孩子記錄家庭的支出賬目,養成勤儉持家的好習慣;讓孩子獨立外出購物,增加與外界交往的機會;讓孩子接聽電話并記錄、正確傳達,鍛煉與人交流的能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會有更多的自信,會更加樂于表達。
家庭作業
1.引導孩子檢查并計劃周末購置日用品的清單,讓她獨立完成任務。當然,如果東西太多,父母可以幫忙搬運,但僅限于此。
2.每月與孩子同讀一本書,然后進行“說書游戲”:規定每人輪流說出一個讀書收獲,包括簡要敘述內容、收獲是什么、對自己有什么啟示等。誰說的收獲多,誰是獲勝者,可以獲得物質或非物質的獎勵。
3.每周開展一次家庭辯論賽。與孩子一起,寫下若干個辯論主題,然后每周采取抓鬮的形式,確定辯論題目;仍然采取抓鬮的形式,確定正方、反方、辯證方(如果有第三人參與,辯證方就是既同意正方又同意反方,或者既反對正方又反對反方的觀點)。然后留出時間各自搜集辯論的資料。注意指導孩子搜集充足的論據,讓孩子在辯論時獲得成就感。
4.讓孩子當家作主。周末如果有機會,讓孩子當一天主人,讓他決定休閑娛樂的方式、外出的目的地、吃什么飯。如果有人敲門,讓他作為主人出面待客。父母這一天不妨隱身變成小孩子。
5.與孩子一起制定學校交往計劃。如舉手發言,在第一個月,可以一天在一節課上舉手;平穩度過后逐漸增加,最終只要自己會回答就要舉手;與同學交往,要求孩子一天主動與一個同學說一句話,她自然會收獲不同的感受。
(責任編輯/張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