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盡管“嫦娥一號”探月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但是,在美國大力推進太空軍事化進程的背景下,人們對于中國的探月活動不免會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更有人甚至乘機拋出了所謂的“中國太空威脅論”。那么,以和平利用太空為目的的“嫦娥一號”為什么會引來這么多的關注呢?“嫦娥一號”又會對世界和地區的外層空間競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嫦娥一號”是和平利用太空的重要舉措
探索太空、認識太空是中國的千年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中國人自古就開始了自己的實踐活動。在隋煬帝時期,中國就能夠制造火箭玩具。宋朝,中國已經生產出運用火箭原理的作戰兵器。而在明代,一個叫萬戶的中國人萌發了用火箭作動力載人飛行的想法。他坐在捆綁著49支土火箭的椅子上,手持兩個大風箏試圖一飛升天,表現了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火箭載人”飛行的先驅,世界科學家們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近代,中國雖然飽受貧弱折磨,但并沒有停止對飛天夢想的追求。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飛天之路真正走上了快車道。“嫦娥一號”工程,是中國繼載人航天之后,和平利用太空的又一重要舉措,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此,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說:“中國航天技術在突破載人航天技術之后,繼續進軍深空探測領域可以說是箭在弦上,這也是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規律和選擇,而深空探測的目標首先就是月球。”
中國的“嫦娥一號”探月工程,是人類太空探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將會造福于中國人民,也會對人類認識太空與和平利用太空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的“嫦娥一號”沒有搭載任何軍用儀器和設備,將主要用于完成四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月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和平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也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中國作為航天大國,有責任加強對月球的探索,并推進太空的和平利用。但是,對于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努力,卻有人視而不見,別有用心地拋出所謂“中國太空威脅論”。但事實上中國是太空軍事化的主要反對者,是和平利用太空的主要推動者,而真正的太空軍事威脅,恰恰來自于那些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國家。
美國是“太空軍事威脅”的根源
“太空軍事威脅”的根本形式就是準備與威脅對它國實施“太空戰”。因此,在討論“太空軍事威脅”之前,應該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太空戰”。太空戰,又叫天戰、空間戰,是指發生于距地球表面100千米以上外層空間的作戰行動。太空戰的作戰目的是奪取和保有制天權,作戰行動既包括作戰雙方天基作戰系統之間的格斗和天基作戰平臺對戰略彈道導彈的攔截,也包括航天兵器對地球目標的突擊和以地球為基地的防天作戰,還包括從陸地、海洋、空中對敵航天發射場和指揮控制機構發起的攻擊。“太空軍事化”就是通過建設與部署“天軍”把軍事行動引向太空。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是推動太空軍事化的主導因素。美國為了充分利用其軍事科技方面的優勢,謀求所謂的“絕對軍事安全”,不顧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反對太空軍事化的呼聲,不遺余力地推進太空軍事化進程。美國軍隊的高官甚至公開表示,美國的目標就是要奪取“制天權”。2002年,美國將“戰略司令部”與“航天司令部”合并成為新的戰略司令部,主要負責太空戰、信息戰和計算機網絡戰。2006財年軍費預算中,美國各軍種用于太空戰武器研發的經費高達230億美元。美國重點發展了11個太空戰項目,其中包括空基發射反衛星導彈、陸基“魔鏡”激光、“上帝之棒”天基武器等。
美國的這些舉動,對其它國家的安全構成了直接的威脅。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國家才不得不開始重視未來太空安全問題,并且為將來可能的太空軍事沖突做出必要的準備。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中國太空威脅論”是完全沒有根據也是不符合邏輯的。事實上,美國自己才是威脅太空安全的關鍵因素,而且也是未來太空戰的主要推動因素。
“嫦娥一號”的戰略“軟威懾”價值
我國歷來反對太空軍事化,但是,美國卻一直在大力發展太空戰武器系統。為此,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確保我國的太空利益。軍事科學院的王江琦副研究員就認為:“太空的日益軍事化,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我們必須樹立新的國家安全觀,要把太空納入我們的國家安全戰略之中;第二,要聯合廣大愛好和平的國家,堅決反對太空軍事化,遏制霸權主義向太空的延伸;第三,要積極適當地發展我國的航天力量,保證我國在外層空間具有一定的實力。”雖然,我國的“嫦娥一號”是一項科學研究工程,但是,客觀上,“嫦娥一號”本身就涉及到大量的高、精、尖技術,這些技術就像其它一切運用于民用目的的技術一樣,具備潛在的軍事價值,也會對未來我國有效應對太空威脅產生積極影響。
我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全方位地檢驗了我國的航天技術,為進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月球是太空的一個永久空間站,我國一旦在月球建立起了自己的月球基地,將為我國的太空探索提供方便。另一方面,由于美國積極推動太空軍事化,月球將來必然會成為重要的太空戰基地,如果我國建立起了自己的月球基地,將會為我國未來應對太空威脅提供更多的手段。
阿波羅登月計劃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專利,這些技術已經滲透到美國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這些技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推廣和二次開發,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同樣,我國的“嫦娥一號”工程,也將帶動遠距離數據傳輸與通信、人工智能、自動化加工、微波傳輸、材料和工藝、新型傳感器、導航與控制、熱控、空間核電源等各個領域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促進我國軍事技術的進步。“嫦娥一號”工程的許多技術還可以直接用于提高我國的太空防御能力。比如,本次探月工程中運用到的“變軌技術”、遠程探測技術以及精確控制技術都會在未來太空防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雖然主觀上中國的“嫦娥一號”工程沒有軍事目的,但“嫦娥一號”的成功,卻在客觀上體現了我國強大的科學技術實力,以及實施太空防御的巨大潛力。這種實力與潛力的發展,將有助于遏制針對我國的太空威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時殷弘教授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認為:“‘嫦娥工程’的成功實施,在國外一些對中國存有不良用心的人看來,無形中起到了一種規勸作用,就是一種‘軟威懾’。”科技力量是一個國家力量壯大的動力之源。在探月等尖端科技領域的創新,極大提升了中國的戰略力量。而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在探月工程方面走得越前沿,形成的國際影響力和戰略威懾力也就越強大。如果中國真的能在繼美國之后,成為第二個派航天員登上月球的國家,不難想象,這種遏制太空威脅的軟性力量就會更加強大,從而使我國在應對太空領域的事務中具備更多的主動權。
“嫦娥一號”對周邊國家太空戰略的影響
就像是每一次我國取得重大的科學技術成就一樣,“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又一次觸動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經。有些人甚至認為,中國的“嫦娥一號”工程將會引發新的“太空競賽”。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當前,按航天技術發展水平,可將世界航天國家分為三個方陣。美國、俄羅斯為第一方陣;歐洲空間局、中國、日本、印度為第二方陣;加拿大、巴西、韓國等為第三方陣。中國在第二方陣中處于領先地位。這是多年來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格局,“嫦娥一號”并沒有打破這一總體框架。由于“嫦娥一號”并非一個軍事項目,因此,更不會動搖現有太空軍事能力平衡。
但是,“嫦娥一號”畢竟是我國太空探測能力取得重大成果的生動體現,折射出中國在復興之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獲得了許多良性效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周邊國家產生了一些影響。俄羅斯航天署署長阿納托利·佩爾米諾夫不久前公布了俄羅斯未來的探月計劃,其中包括實現宇航員登月、建造月球永久基地等。日本更是不甘落后,搶在我國前面發射了“月亮女神”,印度也不失時機地宣布了其月球探測計劃,甚至連韓國也在中國“嫦娥一號”成功升空之后不久,宣布了自己的探月計劃。《參考消息》2007年11月21日報道,韓國已經宣布將于2017年自主發射300噸級運載火箭,2020年發射探月軌道衛星,2025年發射探月著陸器。因此,英國皇家航天研究院的資深學者帕特·諾利斯認為:“在亞洲,日本、中國甚至印度之間展開了小小的太空競賽。”這種表面現象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近期“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激化了本地區各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
其實,中國的“嫦娥一號”并不想與任何人競爭,而是為了實現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自然結果。如果說目前真的存在太空競爭的話,那么,在“嫦娥一號”發射之前這種競爭就早已進行得“如火如荼”了。美國自不必說,他們在幾十年前就把航天員送上了月球,日本的“月亮女神”在中國“嫦娥一號”之前就已成功發射,印度也早就在準備“靠近”月球。由于月球探索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科技方面的價值,因此,探月以及其它太空探索活動的興起是一種“順理成章”的現象,并不是因“嫦娥”而起的。但是,由于中國航天能力的快速發展,客觀上確實促動了一些國家加快航天計劃的實施,對于世界掀起的新一輪探月熱潮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太空活動所共有的,并不是“嫦娥一號”的“專利”。同時,這種和平利用太空的“良性”競爭,將會對人類進一步認識太空起到促進作用,也會給人類科技進步注入更多動力。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另外有一些人對于“嫦娥一號”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感受。“嫦娥一號”的成功,之所以會引起這些人的不安,甚至讓他們感到了某種“威脅”,實際上是因為中國航天力量的不斷強大,牽制了他們隨意“主宰”太空的自由。另外一個方面,中國周邊有的國家還不適應一個快速強大起來的中國,中國在任何一個領域取得的成就,都會在他們的心理上產生某種震撼作用,這些震撼作用可能會成為推動他們采取一些針對性行動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