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族危機感造成了日本近代窮兵黷武的歷史,這種危機感也是日本經濟國防潛力轉化為軍事實力的動力,但這種轉化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此文將從幾方面分析探討日本國防潛力轉化為軍事實力的可能性。
建立快速、有效的國防經濟動員機制
日本戰后戰敗國的地位限制了國防工業的發展,日本采取“寓軍于民”的國防工業發展戰略,沒有專門的軍工廠,國防訂單由防衛省委托給民間企業完成。日本政府采取派遣退役軍官進駐生產軍工的企業方式來加強與民間企業的聯系。軍工生產分散于多個民間企業也有利于戰時國防經濟的動員。目前日本自衛隊對武器裝備需求的數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業在軍品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仍繼續保留著制造軍品的機器、生產線、車間、廠房等設施,以備戰爭一旦爆發能夠迅速投入戰時的軍品生產。企業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筆資金對這些車間、廠房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隨時處于良好的“待命”狀態。
日本的軍工產業對戰時的擴充都有很好的準備,比如造船業的每一種軍艦都由兩三家公司來造,這樣保證戰時有多家公司都擁有建造能力。
日本在人力資源動員上采取儲備大量軍官、軍士的做法,經過院校和自衛隊的教育鍛煉努力提高他們的素質,他們服役的年限可以很長,使他們成為軍隊動員擴編的骨干,保障戰時能夠進行快速、大量、持續、安全的動員,以確保防衛動員計劃的實施。
日本還從思想上進行動員。日本極力強調朝鮮所帶來的核威脅,稱日本必須考慮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加快軍事防御準備。“中國威脅論”在日本也經常被右翼分子提起。日本人從內心深處有大國情節,從心理上是支持日本再一次成為亞洲乃到世界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時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提供了群眾基礎。
日本戰敗后不允許擁有航空母艦,但是日本建造了一些巨型登陸艦和超大型商船,可以在戰時快速動員改裝成航空母艦。例如,由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制造的“大隅”號大型坦克登陸艦,1998年3月4日下水,該艦全長178米,寬26米,排水量為8900噸,造價530億日元。在飛行甲板上可起降CH-47大型直升機和英制“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可載1000名陸戰隊員,運載兩艘氣墊登陸艇,10輛90式坦克。據專家分析,“大隅”號可在48小時內改裝成輕型航母。
能源和技術儲備
為了保證戰時國防經濟的正常運行,日本建立了規模巨大的民用和戰略能源儲備。日本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61天,用國際標準衡量屬于“很安全”的級別。日本建立了國內60天消費量的稀有金屬儲備,其中國家儲備42天,民間儲備18天。主要是鎳、鉻、鎢、鈷、鉬、釩、錳等稀有金屬,其進口依賴度超過90%。稀有金屬在國防工業中有重要用途,例如銦在高科技武器制造中不但用于液晶面板的制造,而且還用于制造高靈敏度的導彈導引頭、F-22隱形戰斗機遠程探測雷達和隱形座艙蓋。日本的制造業一旦出現稀有金屬原料供給中斷,將會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嚴重打擊,并且危及國家安全。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說:“中國擁有世界稀土資源的88%,鋇、鏑和銦的儲量非常豐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制造精密的制導武器?!睋毡尽跋∮薪饘佟睌祿斓慕y計,日本的稀有金屬進口量一半都依靠中國,而稀土資源更是83%從中國進口。日本悄悄儲備稀有金屬,一是為平時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二是為戰時國防經濟的運行做好準備。
日本受“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不能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武器裝備,自衛隊裝備武器追求“少而精”,日本國內軍火市場規模不大,武器裝備采取“多研制、少裝備”的政策。日本軍事技術在平時很多被儲備起來,戰時一些尖端科技應用于武器生產將大大提高武器裝備的生產效率和性能,為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提供了堅實的條件。
經濟產業結構有利于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不同的經濟產業結構,可以形成的國防經濟實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產業部門在國防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與國防工業相關的鋼鐵、化工、機械、造船等產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例是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日本工業中的這些行業基本上都具備雄厚的實力。日本重工業特別發達,鋼鐵制造業不但產量居于世界前列,質量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像汽車底盤用的高強度鋼,許多國家就必須從日本進口。日本經濟產業結構種類齊全,這也是日本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
日美同盟關系支持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在所有對外關系中,日美同盟關系對日本是最重要的。美國是世界頭等經濟軍事強國,美國視日本為維護亞太戰略利益的重要棋子,日美關系在競爭和合作的矛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日本近幾年在走向軍事大國道路上采取的措施是與美國的支持分不開的。
日本經濟國防潛力向實力的轉化如果得到美國的支持將容易得多。如果有了美國的支持,日本主要戰略資源可望保存,主要戰略物資原材料能基本保障進口。日本在美國有規模巨大的投資,在美國建立和收購了很多工廠。戰時這些工廠將是日本國防工業的重要組成部門,其軍火會由美國源源不斷地流入戰場。日本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大量的外債,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即使在本土經濟受到打擊后仍能維持一定的生產能力,戰時的物質基礎生產不會停止。
維護資源安全,提高經濟安全度
日本是一個島國,幅員有限、資源匱乏,戰略資源和產品市場都在國外。主要戰略資源如石油、煤、鐵礦石等的對外依賴程度多在9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100%。日本每年需要通過海運進口的物資達6億多噸,國民經濟對海外的依賴性極強。海上交通線中的兩條可以說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原材料、能源的進口和商品的出口主要依靠這兩條交通線。一條是向西,往波斯灣方向,這條線主要用于進口中東石油;另一條是向南太平洋,其中要穿越印尼群島、臺灣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地,這條線不但擔負著運輸進口原材料、能源的任務,而且很多日本產品的出口也靠這條線。
為了保障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日本發展了遠遠超過“自衛”能力的海上自衛隊,其在保護日本資源安全特別是石油安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日本推算東海海底蘊藏著1000億桶的石油和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為了爭奪更多的東海油氣資源,日本不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單方面提出一條“日中中間線”,企圖通過這條線獲得更多的油氣資源。2005年3月,日本政府宣布開始授予日本民間企業在東海有爭議的海域進行試開采權,表明其“保護自身資源權利”的決心。為實現“從島國到海洋國家”的海洋立國戰略構想,日本一步步將海權問題演化為領土問題,并且加強對其周邊海域的軍事控制,如自衛隊對“西南島嶼有事”就制定了對策方針,提前做好了準備。日本還不斷制定法理依據。2007年4月3日,日本第一部關于海洋政策的《海洋基本法》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同一天還審議通過了旨在確保其自設的“專屬經濟區”油田開發安全的《關于設定海洋構筑物安全水域》的法律草案。該法案通過后,日本的企業或團體在試掘油田受阻時,海上保安廳可依據此法采取行動。
日本資源外交在日本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也是為了維護日本的經濟安全。日本石油的主要進口對象是中東地區,為了保證石油進口的穩定,日本在中東地區展開了多方面的外交活動,“金錢外交”是其最常用的手段。日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出任不久后就對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和埃及進行了訪問,目的在于夯實與阿拉伯國家的能源合作基礎,確保能源安全鏈的各個環節萬無一失。中東石油目前占日本石油需求的88%,但是中東地區的局勢極不穩定。相對中東而言,俄羅斯政局穩定,距離日本也近,因此獲得西伯利亞石油對日本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03年,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在訪問俄羅斯遠東地區時向俄羅斯提出了一個額外的巨額金融援助方案,以爭取莫斯科首先建設一條向日本運送石油的管道項目。日本答應投資俄羅斯西伯利亞石油開采,要求俄羅斯優先興建從伊爾庫斯克、安加爾斯克油田到遠東納霍德卡的輸油管道,這就是所謂的“安納線”方案。而在這個方案之前,中國已經和俄羅斯達成了修建“安大線”的方案。為了和中國爭奪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日本表示愿意承擔尋找及開采石油的成本,并且支付輸油管道修建的全部50億美元成本。面對日本提出的如此優厚的條件,俄羅斯最終否決了“安大線”的方案。俄羅斯決定修建一條從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泰納線”實際上是“安納線”的翻版,俄羅斯在日本強大的“金錢外交”攻勢下接受了日本的條件。
貫徹節能政策是日本國內能源安全戰略的又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日本1978年頒布《節能技術開發計劃》,大力發展節能、高效和高附加值的技術與產品。日本積極引進和開發節能技術并且大力推廣。利用財稅手段引導教育消費者的節能意識效果顯著。日本人普遍注意節能,比如夏天在辦公室穿涼爽夏裝,空調溫度設在28℃。目前日本是單位GDP能耗最低的節能大國。
能源依賴度,也就是能源進口量占能源總消費的比重。目前,日本能源依賴度達到80%,大大高于美國的40%和中國的12%。為了保證能源安全,日本在積極開展能源外交的同時,還積極發展新能源,降低能源依賴度。日本政府決定大力發展原子能發電,計劃在2010年之前,新建9~12座核電站,將核電站的總發電量提高30%以上。到2005年為止,日本已經擁有54家核電廠。能源廳稱,截至2010年,預計日本每年的石油需求平均減少百分之一。
技術自主性
日本戰后引進了大量科學技術,大大縮短了日本成為“科技強國”的進程。日本科技研究投資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一直在世界居于前列,并且實施向實驗研究類法人捐款的優惠稅制,日本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很快成為了技術出口大國,技術專利申請在世界名列前茅。
在軍事技術領域,日本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對技術自主性要求更高。為使日本允許美國軍隊和軍事系統在當地部署,美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補償”,日本公司正是通過這種“補償’,從美國購入了大量的知識儲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防務承包商已經以許可證生產和合作生產的方式生產了29套美國重要的武器系統,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多。但是從長遠性、合理性、效率化和通用化角度考慮,日本決定對武器裝備實現適當國產化。特別是像電子戰等保密性強的領域堅持自主研究開發,以此作為國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日本在武器裝備技術國產化方面可謂不遺余力,在進口武器時往往要求進行許可證生產,日本還加強軍事技術的國際合作,搶占軍事技術的制高點。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能力僅次于美國,其反潛作戰武器主要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P-3C反潛巡邏機,其性能先進。近年來,日本在反潛武器技術上越來越傾向使用本國技術。日本還自行研發SH-60J反潛直升機,該機除反潛外還具有反艦導彈、中繼制導等功能。日本花巨資自行開發的90式主戰坦克單價達到850萬美元,性能先進,配備了自動裝彈機,坦克乘員由4人減至3人。國際武器評估預測小組根據坦克自身的機動性、殺傷力、戰斗力、生存力等綜合條件,將其評為1997年度國際坦克十佳之首。
同時,日本研制F-2戰斗機的經歷也很好地說明了其在技術自主性上的決心。日本在此之前已經擁有F-16和F-15戰斗機,在當時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了,但是日本為了掌握自主技術還是決定花巨資研制國產戰斗機。這個計劃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擔心日本在吸收了F-16和F-15技術上實現技術創新,會對美國的戰斗機技術構成威脅,這種前例是有很多的,最后雙方達成一致決定合作研制這種戰斗機。美國實際上是要監督日本研制戰斗機。日本在研制F-2過程中又加大技術要求,使F-2的研制經費不斷飆升,因此F-2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戰斗機,每架F-2的成本將達120億日元(約合1.07億美元)。日本通過F-2戰斗機的研制,大大推動了本國航空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日本較為薄弱的戰斗機總體設計和航空發動機等技術取得明顯的進步,為以后自主研制性能更加先進的戰斗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軍工企業的分散化
日本目前軍工市場規模約為每年22000億日元左右(約合近200億美元),這其中除了防衛省的軍品訂貨外,還包括其它用于防務的開支,比如海上保安廳的裝備預算(屬于日本國土交通省),日本情報衛星等技術偵察手段的預算(屬于日本內閣府)等。規模在世界上是比較靠前的。但是日本軍工企業對軍品依存度是很低的,基本在10%左右,與美英等國平均50%以上相比要低得多。原因主要是在防衛省主導下,為降低軍工生產集中度,人為分散軍工生產的結果。另外日本經濟結構的特點之一就是中小企業數量巨大,而且中小企業大多是依附于大企業的,在每個有資格接受軍品合同的大公司下面都可能有幾十家甚至更多的下屬企業和協作企業。這樣日本軍工生產就分散于多家企業。目前在日本,與防衛省交易的大大小小武器制造商有1500家左右,另有900多個銷售公司。
日本政府軍工生產主導首先是通過軍工采購制度實現的。與美、英、法等國不同,在日本,軍工產品的采購具有高度的計劃性。每年防衛預算中軍工產品的訂貨,主要是由防衛省直接指定生產廠家生產,而不是由防衛省公開招標,各家公司投標競爭的。在防衛省每年簽訂的軍工生產合同中,絕大部分都是指定采購合同,而非競爭合同。這種做法在市場經濟發達的日本看上去不合常理,因為生產的分散增加了軍品的采購成本。日本對這種做法也存在爭議,競爭合同的比例一度有所調整。2005年版《防衛白皮書》取消了“加強競爭”的條款,取而代之的是表示要“建立能在采購質量、交付時間、成本等方面取得最大成績的采購體制”。
在這樣分散生產和弱化競爭的體制下,日本軍工生產的動員能力和生產布局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日本主要的大工業企業都具備軍工生產能力和經驗,各主要裝備(如艦艇、飛機、裝甲車輛)都有兩家以上甚至更多企業參與生產,軍工生產潛力平時就蘊藏在民用工業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