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們住宅工程\"短壽\"的原因。提出了問題的根源,以期解決。
關鍵詞:建筑;壽命;質量控制
1現狀分析
在現階段我國常規建筑正常使用年限為50年,這種壽命預測是在我國混凝土規范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現實中的問題是許多房屋根本達不到這種壽命,由于建筑結構的問題,許多鋼筋混凝土的壽命不過25年。這些房屋就好像得了大病的人支撐不了多久一樣 ,只是目前表面上還看不到,現在大家注意的都是房子跨了、倒了、砸死人了,其實現有房屋存在的一些隱患才是真正另人擔憂的。讓我們看一看國外的建筑壽命,瑞士、挪威等國家房屋壽命估算可以達到80年,英國房屋壽命更高達到132年。這么大的差距不令我們去思考一下我國的建筑質量嗎?
據建筑行業資深人士透露,北京工人體育場在進行翻新時把混凝土砸開發現,25毫米的鋼筋銹蝕得知有8毫米了,承載力和原來相差甚遠,工人體育場是建國十大建筑之一, 是特級建筑,使用年限在100年以上,本來到2059年都不會出現問題,但從蓋好到翻修才29年就已經是這種局面了。還有民族文化宮也是中國十大建筑,問題也是如此,在翻新時發現直徑20毫米的鋼筋銹蝕得僅剩12毫米了,原計劃8000萬元費用,結果超過了2億。百年級的建筑都是這種壽命,何況我們普通百姓的住宅呢?
這種建筑壽命的縮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樣算下來,在國內一年的隱性建筑損失至少都在4500億人民幣。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種無形之中的巨大損失,有人說,中國目前建筑物壽命不達標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黑洞,但是這個黑洞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2“一級建筑商”造危房凸顯“掛靠”黑洞
在建筑行業流行著一種很奇怪的“潛規則”,那就是一流隊伍中標,二流隊伍進場,三流隊伍施工。有很多施工隊純屬私人承包根本不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完全是扯起名牌建筑企業的“虎皮”做大旗,通過繳納一定的管理費掛靠在其名下進行施工,包工頭就知道掙錢,不在乎施工質量,在他們的工程隊里,施工人員技術不足,一線的工人大都是農民工等一些七零八湊的人員,沒有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直接上崗,他們甚至連高樓大廈如何施工都沒看過,更談不上選擇什么施工工藝了,試問這樣的施工隊伍怎能夠蓋好大樓,老百姓的生命就這樣交在他們的手中,豈不是兒戲?
3問題的根源就是施工現場沒有質量控制
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施工現場的質量未能有效控制。建設單位為了搞好工程項目的設計從國外引進了著名的設計師或是有名的設計單位,他們嚴格按國家規定的設計規范進行設計,那為什么現實中的工程還不能達標呢?專家分析認為國家制定的設計規范和施工現場實施的規范是兩回事,兩者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彼此沒有滲透進去,造成了嚴重的脫節。在施工工地上經常看到攪拌站砂、石嚴重混堆,在配制混凝土時,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劑根本不過秤,許多工人非常不認真,只是估計個大概,更有甚者,有的工地根本就沒有秤,現場的混凝土配比比例也只是做做樣子,這樣配制的混凝土標號達到設計要求嗎?這樣的梁、柱能承載嗎?還有混凝土疏松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混凝土越疏松越容易開裂,越容易腐蝕鋼筋。此外房子的抗凍性、耐久性、抗震功能也就變得越差,所以應該用50年的建筑,15年房子就開裂了,到不了25年,房子就成危房了,但是日常又有誰來檢驗它們的耐久。呢?現在很多購房者在購買房子后都會發現樓板裂縫、漏水,這種裂縫的原因就是由于施工時混凝土強度不夠,房屋保溫不足,使得混凝土溫差變化過大;或是施工配的模板套數太少等問題造成板底結構裂紋,然而這種裂縫屬于結構性的,即使修補了,也只是表面的,內部的缺損時無法彌補的。再有由于施工單位為了加快施工速度在混凝土中加了很多鹽,以保證冬天不凍能繼續施工但是這種方法極易腐蝕鋼筋,其實有很多好的阻銹劑但價錢也高一點,他們為了省錢就選擇了極易腐蝕鋼筋的鹽做為阻銹劑。
偷工減料造成的結構性問題是施工中的主要問題,尤其是一些關鍵的細節部位存在嚴重的偷工,比如抹灰,每一遍的抹灰厚度不應超過8毫米,20毫米厚的抹灰應該分3 遍成灰,但有的兩便甚至一遍就完成了,這樣會造成灰漿下落、開裂等問題,粘接效果也不會好,也壓不實。還有鋼筋跑位問題,柱子中兩根鋼筋本來應該按計算規格分開一定尺寸,但有的鋼筋卻并在了一起,根本沒有放在原來的位置,這樣期起不到形成力矩的作用,就好像一個人兩條腿叉開站不容易被推倒,但是合并站著就很容易被推倒一樣。建筑材料不過關,許多建筑單位移次充好,使用劣質材料和減料問題現在建筑行業也是十分嚴重,應該用5毫米厚的鋼板在建筑中只用3毫米的,28毫米的鋼筋也被私下換成25毫米的,或者鋼筋的間距變稀,根數減少。用毛竹代替鋼筋蓋樓房這種致命的錯誤我們也不是沒見過。其實在施工現場還有很多重要的環節沒有質量控制,這樣就為樓房的短壽埋下了隱患,也就成了危房。
4建筑監管機構并未對建筑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查驗收,監管不力是問題出現的關鍵
長期以來,我國各省市都在評質量優勝杯、北京有長城杯、上海有白玉蘭杯,江蘇有楊子杯等等。但是這些評選的共同特點都是竣工時才評杯,魯班獎更是使用一年后才評,因此評選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涂脂抹粉的建筑外觀,結構質量等卻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憑資料定論,而資料水分太大,基本上看不出結構中的任何問題。現在全國機本上都沒有施工單位再評定工人等級了,這樣大量工地上都是沒有經過技術培訓的務工者,導者工程質量得不到保障。現在國家也將如何施工的規范都取消了,只剩下純驗收規范,所以現在建筑工人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強制性的規范條文約束,怎么可能對施工過程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呢?
“死后驗尸”式的驗收標準為造假提供了可能,工人自身技術本身就不足再加上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房屋質量可想而知,但是這些“未老先衰”的房子時怎么通過驗收,成為合格產品的呢?現在建筑驗收采用了強化驗收、完善檢測手段的方式,美其名曰“強化驗收”實際上是“淡化過程把關”,而檢測手段往往只能起“死后驗尸”作用,改變不了既成的“不合格”的事實,而且這些不合格再加固修補的建筑后果,目前多數是受命縮短但并未造成人員傷亡,沒有房屋倒塌,所以很少有人追究存在的建筑質量問題。如今在建筑屆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優不優,看裝修。齊不齊最后一把泥”,更為嚴重的是現在的結構分項工程檢驗批驗也都是流于形式,監管不嚴格。缺少完整的建筑物壽命預測和報告體系,人們對其持續的安全系數不可知。
如今購房尤其是在城市中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最主要也是最大的一筆開銷,然而由于房屋的未老先衰使得他們購買的房屋價值已經大打折扣。因此也造成房屋質量方面的糾紛卻越來越多,據權威部門調查,在我國某市一周內接到的房屋結構性質量問題的投訴就超過120起,但這還不僅僅是暴露在陽光下、普通消費者能夠看得到的問題,調查顯示在一些看不見的問題上更加嚴重,甚至造成生命危險,這些看不見的問題又是怎么產生、又是由誰造成的呢?我們相信有關部門是能夠解決的,不要光為了賺錢忽視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