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潛艇在瀕海隱蔽作戰和特種作戰中將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隨著反潛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水面艦艇普遍搭載反潛直升機后,海水已變得更加“透明”,潛艇面臨的非對稱威脅越來越大。潛艇急需行之有效的對抗方法和武器系統。進入21世紀以來,德國海軍堅持不懈地開展潛空導彈的研制工作,在2006年底成功進行了水下發射可行性試驗,2007年裝在U31號212A型潛艇上做進一步試驗,可望在2012年量產裝備聯邦海軍潛艇。該型導彈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型可在水下發射的潛空導彈,使潛艇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主動防空能力。德國將該導彈系統命名為IDAS,意思是潛艇交互式防御和攻擊系統。據稱,IDAS導彈將是世界上首型實用化、多用途的潛對空導彈,除了防空以外,還可打擊中型水面艦船和岸上設施,其價格也遠低于各型魚雷和反艦導彈。
簡約、高度融合的系統構成
IDAS系統由艇載火控系統、發射箱和IRIS-T光纖制導導彈三大部分組成。
IRIS-T是導彈名字的英文縮寫,意思是帶有紅外圖像制導系統和尾部推力矢量控制的導彈。IRIS-T型潛空導彈采用了空空型導彈的硬、軟件,制導系統加裝了光纖裝置,長度變短,直徑和重量增大。潛空導彈長2500毫米,直徑180毫米,翼展240毫米,導彈重120千克,戰斗部重20千克,飛行速度為高亞音速,單級固體火箭推進,采用可變推力矢量控制,射程由空空導彈的25千米減至20千米。但戰斗部殺傷威力顯著增大了,4個彈翼可折疊。
導彈采用的光纖直徑只有0.25毫米,其抗拉強度較低,為使導彈與潛艇相連的光纖不斷線,采用導彈、潛艇、水中補償浮標等4處同時放線方法。在2006年底進行的發射試驗證明,從水下發射光纖制導導彈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攻克了導彈初始飛行段光纖放線的技術難關。近10年的研制工作,使德國導彈工業部門取得了豐富經驗,潛射光纖制導導彈具有了世界領先水平。潛射導彈可完全自動操作,即使光纖數據線掐斷了,導彈依靠彈上計算機控制也可根據最后一次的傳輸數據繼續完成多種攻擊任務。
別具一格的紅外制導攻擊模式
目前,已裝備可從水下航行的潛艇發射的“水下魚叉”、SM39“飛魚”和“俱樂部”-S等潛對艦導彈,它們都是陸軍或空軍武器的海軍改裝版。這些導彈設計都有可展開的彈翼和尾翼、安裝在水密導彈箱中、從標準魚雷管中發射。當導彈箱到達水面時,導彈從導彈箱點火并傾斜發射,并按預先設定的程序,靠導彈上的導引頭自主飛向目標。
而光纖制導的IRIS-T潛射導彈采用了不同于上述反艦導彈的工作模武。導彈從潛艇魚雷發射管發射后,彈上固體火箭發動機在水下直接點火,導彈沖出水面后使用自身的高清晰紅外導引頭搜索目標。通過光纖數據線,導彈向潛艇上實時傳輸目標紅外圖像。艇上操作員根據導彈傳回的目標信息,按需要可重新選定要攻擊的目標或修正彈著點。
獨具優勢的全新型光纖制導導彈
光纖技術所具有的高數據傳輸率,可使導彈向潛艇指揮中心實時傳送目標圖像。IDAS潛射導彈系統的IRIS-T導彈安裝了紅外攝像頭,可使艇上操作員在導彈擊中目標前全程觀察導彈飛行環境情況。在水下,潛艇操作員可通過導彈的“眼睛”偵察到海上目標。當導彈接近目標時,操作員可根據傳回艇上的更加清晰和放大的目標信息,人工修正導彈自動選定的目標,以便更加精確地打擊目標。因有此特別能力,可設計使用相對較小的導彈戰斗部,并可在執行戰術任務時盡量避免對第三方造成的附帶損害。
該光纖導彈使潛艇提升了新的全維戰術能力。水下航行的潛艇如果不想使用升降桅桿,只能依靠自身的聲吶,而通過使用該武器,可為潛艇提供目標的光學探測和識別信息,可決定打擊目標的魚雷發射管、雷達天線等重要位置點,并能確認打擊的效果。光纖制導的防空導彈大大增強了潛艇武器的打擊范圍和作戰靈活性。
為現代潛艇的瀕海作戰助一臂之力
潛艇要真正有效地應對新挑戰,其武備必須在有效和精準兩方面不斷擴展。新的IDAS光纖制導導彈系統就是能滿足所有這些指標的精確制導武器,且在打擊目標過程中對潛艇機動極少有限制。通過數據鏈,在潛艇的武器控制臺上可顯示導彈紅外自導頭探測到的目標圖像。導彈是自主導引,在擊中目標前都可以進行人工干預。導彈具有精確、高殺傷概率的打擊性能。
IDAS可被看作是艇載多用途武器系統,不僅適于打擊反潛直升機,還能精確攻擊水面艦目標和陸上目標。此外,該導彈因在水下發射,因而比在水面狀態發射的其它類型的防空導彈具有更大優勢,在與反潛飛機的對抗中,極大地提高了潛艇的生存概率。
IDAS的出現將改變反潛戰的作戰樣式,使反潛機不能再同過去一樣毫無顧忌地像鷹抓兔子似地攻擊潛艇,將使潛艇更加安全。IDAS使潛艇首次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對空作戰能力,并使當代潛艇具備打擊中小型艦艇和近岸目標的新能力和瀕海作戰新的戰斗力增長點,這也是吸引眾多國家海軍“眼球”的地方?IDAS已于2008年8月裝在212A潛艇上進行試驗,如果在2012年順利量產并裝備潛艇作戰使用,將續寫德國水下作戰歷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