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相傳為黃帝所造,是一種有控弦裝置,可延時發射的弓。由于弩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張弦的同時瞄準,命中率比弓顯著提高。射手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它動力(如足踏)張弦,故弩的強度比弓大,因而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強弩的射程一般為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弩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此外,還有能數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把弩弓的床弩。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原始木弩的機件大都用竹、木、骨制成,殺傷力較小。東周時期開始使用銅制的弩機,由于銅弩機的大量使用,從而使弩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并得以大量裝備部隊。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公元前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臂張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并不很遠。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
弩在漢代得到較大發展,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弩是漢軍的得力兵器。漢代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叫“強弩將軍”。漢代弩機在望山上加刻分度,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另外,漢代的弩臂末端出現把手,其式樣與現代的槍柄極為接近。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
漢代還出現了連弩,連弩是裝有連射機構的弩,它的弩臂上有一箭匣,可裝多支箭。同時還裝有一個發射鐵鍥,用手拉弦發射。使用時,只要連續扳動鐵鍥,箭就可不斷射出。漢朝李陵與匈奴作戰時就曾用過連弩。三國時諸葛亮改制后的連弩,可連發10箭,大量裝備于蜀國軍隊。
由于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它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于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
明代又有人將其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較低,未曾實際用于戰場。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斗武器了。
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中也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刻被擊碎。據了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于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特戰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