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6月24日,奧地利陸軍與法國一撒丁(意大利邦國之一)聯軍30多萬人激戰于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的索爾弗利諾村,因缺乏醫療救護,士兵傷亡慘重,約有4萬多名傷員被遺棄在戰場。
6月25日,瑞士商人享利、杜南先生途經此地,為慘景所震驚,當即決定將個人的事業放置一邊,投入戰場救護。他聯系當地一所教堂作為臨時救護所,并與法軍軍醫總監取得聯系,釋放數名奧軍軍醫俘虜,負責治療工作,他還發動臨近的卡斯蒂廖村的村民參加救護,并勸導參與救護的人不帶成見地醫治所有的傷員。這次經歷使他萌生了一個想法,建立一個在戰爭中專門救護傷員的組織。
1864年,享利、杜南正式創立紅十字會。紅十字會的旗幟與瑞士國旗圖案相同但顏色相反,因其旗幟中間是一個通貫全旗的紅十字而得名,紅十字標志首次在戰爭中被采用是在1864年的普魯士與丹麥之間的日勒蘇益格戰役。
戰爭中,紅十字會的主要任務是照顧戰俘。1929年日內瓦公約規定了對待戰俘的主要原則。紅十字會的視察員(通常為瑞士人),定期視察關押日內瓦簽字國的戰俘所在的戰俘營。
二戰中,有些交戰國家(日內瓦公約的簽字國)向設在瑞上的紅十字會中央局提供戰俘的姓名和編號,然后該局將這此資料傳給戰俘所屬國家。但法西斯國家卻不受紅十字會監督,經常任意處置戰俘,許多戰俘死在了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紅十字工作隊除繼續為集中營里的囚犯提供必要的生活物品外,還把有病的囚犯轉移到中立國家進行治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紅十字會在各種局部戰爭和各種自然災害中繼續發揮其人道主義國際救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