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現實中的話題被帶進網絡論壇,經過網友和媒體的淘洗,再次回到論壇接受考驗,最終成為帶有網絡烙印的社會熱點時,我們恍然,原來在Web 2.0時代,“熱點”也是可以流水線生產的。網民、版主、傳統媒體記者和網編都在不自覺間成為了這條生產線上的工人。
網民:我不否認有私心和起哄心理
典型:網友“裸奔的狗”,用手機向網絡直播“史上最牛釘子戶”。
網友“裸奔的狗”成名于《直播:聲援史上最強重慶“釘子戶”》這篇帖子。他在“釘子戶”工地現場用手機向全國網友發布消息。除了文字描述外,他拍攝了大量照片,甚至用Photohshop做出了地圖、衛星圖和乘車路線。因為他家就住在離現場幾百米遠的地方。
“記者一般會關心事件背后的《物權法》什么的,我更像是一個圍觀的群眾。而且,帶有那么一點點起哄的心理。‘強拆’這種事,多數人都隨大勢。這次如果吳蘋成功,以后自然也對我們有利。”
他很聰明地選擇了“貓撲大雜燴”這種“人多”的網站,而沒有把直播內容放在博客里。他說,這叫“炸彈往人群里丟”。這條直播帖的回復高達2064條。
論壇版主:潛力帖需要我們助推
典型:網友賈正晶,天涯雜談首席版主。
賈正晶每天要跟蹤天涯雜談上發表的六七百條新帖,“陳易賣身救母事件”、“世家子弟斗富事件”和“銅須門事件”奠定了天涯雜談第一大中文論壇版塊的地位。
版主都是不拿工資的義務員。賈正晶—年多來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論壇里看帖或挑選精華文章。這份無薪的兼職通常會花掉她四個小時的時間。“我們比較關注有一定代表性的社會話題。那些思維縝密、有敏銳觀察力的網友,會不斷地發現、舉證,是推動事件的關鍵因素,這種執著的精神是雜談的支柱。”
賈正晶和她的同事們會在第一時間找到發帖的網友,并把充滿“口水”的討論長帖做成專題,用一個紅色的“笑臉”推薦話題。這種無聲的引導會迅速捧紅一個帖子。
“實際上那些能成為焦點的話題本身都很有潛力,我們推—下,加熱它們。”
媒體記者:泡在論壇找新聞
典型:譚人瑋,《南方都市報》網眼版記者,多起網絡熱點事件的首次報道者。
在天涯、貓撲、凱迪社區和大旗網這樣的網站上,長期潛伏著全國各地的記者,論壇已經成了他們的線索庫。
譚人瑋就是天涯社區的資深“潛水員”。他每天的工作從泡論壇開始,核實網絡上的線索,尋找發帖的網民,并報道出來。網上從來不缺八卦、花邊的內容,但真正彰顯網絡力量的事件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最牛釘子戶”、“南京彭宇案”以及“華南虎照片”這樣網絡原發,由網友積極推進的事件就是譚人瑋和他的同事們眼中的“好”新聞。
他自稱能一眼看出某個熱帖或者紅^背后是否有人為炒作,“前一陣網上熱炒的模特王紫嬌,我們就根本沒有去關注她。”
論壇熱點匯總者:量化注意力,打造“壇力”榜
典型:幕容,大旗網新聞副總鳊。
大旗網編輯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他們有一套專門的搜索工具。每天不間斷地從10多萬個中文論壇里“抓取”熱點信息。所有點擊量高、單位時間回帖多的帖子都會匯總到他們的屏幕上,他們再從中挑出有價值的帖子。
在數字決定注意力的前提下,凡是標題中帶有“現場”、“震驚”或“一幕”等詞語的帖子,會首先吸引慕容的眼球。至于帖子是否有預謀而發、話題是否有^在炒作,對于他而言,并不如關注度來得重要。
“今年的網絡熱點多而分散,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網民的智慧。而天涯社區、貓撲、凱迪網和西祠胡同這些地方,則體現出網絡論壇作為有影響力的媒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