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自1851年1月金田起義起,迅猛發展,席卷整個中華大地,波及全國18個省,堅持斗爭14年,如果再算上天京失陷后遵王賴文光聯合捻軍繼續開展的斗爭,則整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一共持續了18年,直到1868年1月遵王賴文光在揚州灣頭瓦窯鋪被俘才告結束。農民階級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智慧,創造和改進了許多新式戰法,其中,穴地攻城便是太平軍最富有特色的一種戰術。
其實,穴地攻城并不是太平軍首創。自戰國以來,攻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挖掘地道以破壞城墻或透城而入,稱為“穴”。太平軍以此為基礎,并根據在戰爭中的實踐經驗,改進了穴地攻城的作戰流程,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新的穴地攻城戰術。
1852年8月17日,太平軍攻克湖南郴州后,天王洪秀全等積極宣傳和發動群眾,展開擴軍和整訓工作,郴州地區大批挖煤礦工踴躍投軍。他們“慣于鑿險錘幽,不畏深遠”。東王楊秀清將他們與軍中原有的龍山、道州礦工合編,組成了太平軍專門的工程兵部隊——土營。張德堅寫道:“賊攻城專以挖地道為得計,于道州、郴、桂等處,盡擄挖煤山人數千,另立土營,初僅指揮一人。……凡土營之眾,賊中呼為開垅口兄弟,賊目優視之。”土營級別較高,直接隸屬于太平軍最高統帥部,與陸營、水營同為太平軍的三大主力兵種。由于土營在許多攻堅戰中都起了關鍵作用,因此土營將士也贏得了太平軍其他將士的尊敬和優待。土營基本上是由挖煤工人組成的,因此土營的戰術與采煤的坑道掘進作業相同:“……于數里外開一巨洞,以大木上釘橫板,旋進旋以木承之……既達城足,堆滿火藥,或以柩盛之,而皆藏引線竹筒中,預刻其時為引線之長短,隨遲隨疾皆可預定。位置既畢,乃靜待轟裂,乘勢攻入……”
太平軍對穴地攻城戰術進行了極大的改進。太平軍每到一座城池時,并不急于實施穴地攻城,而是先進行正面強攻。如果強攻沒有效果,則再采用穴地攻城戰術,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挖掘地道要耗費大量時間,這就會給清軍以充分的防御準備時間,同時也使得清軍援軍有充裕的時間完成集結,進行增援,使自己在軍事上處于既攻堅又拒援的不利地位;第二,挖掘地道既是一項技術性活動,也是一項危險性活動,土營戰士在挖掘地道時會因為清軍的攻擊或是隧道塌方等事故而造成傷亡,這樣,土營戰士在經過多次戰斗之后就會越來越少,為了保護土營將士,使土營保持一定的戰斗力,也不會輕易使用穴地攻城戰術。實施穴地攻城時,太平軍首先會占據城外不遠處的民房等建筑物作為掩護,從掩護物下開挖地道,一部分太平軍圍繞建筑物構筑防御工事以防范清軍的騷擾襲擊,保護施工的土營將士和地道;另一部分太平軍則對城池進行佯攻,以吸引清軍注意力,并做好爆破后的攻城準備。太平軍一般會同時開挖數條地道通向城墻的一處薄弱地段,以增加爆炸的威力,保證能夠成功炸毀城墻,而清軍在這些地段防守比較松懈,對于土營將士來說也相對安全。在攻打南京儀鳳門時,由于城墻高大堅固,為了增強破壞效果,太平軍采用了隧道爆破與大炮轟擊相結合的戰術,“地道與炮并發,上下一震,獅子山正面墻垣,頹卸磚石數層”,城破“寬約兩丈許”;在攻打武昌時,太平軍在同一條隧道中安放兩層炸藥,當第一層炸藥炸毀城墻之后,清軍立即組織防堵,這時,又引爆了第二層炸藥,給清軍以巨大的殺傷;北伐太平軍圍攻懷慶,還采用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即在不同方向開挖多條地道,當一個方向發生爆炸時,大量清軍立即前往堵御太平軍,這時,再在另一個方向進行爆破,使清軍摸不清方向,疲于奔命。
清軍對太平軍的穴地攻城戰術非常懼怕,也想了許多辦法來破解。以太平軍軍興時期的武昌攻防戰為例,清軍守將江忠源采取如下辦法:首先是派敢死隊縋城襲擊開挖地道的太平軍土營戰士,搗毀地道,這是最直接簡便的方法,但由于太平軍防范比較嚴密,再加上兵勇不敢前往送死,多殺良冒功,這個方法一般沒有太大的效果;其次是“地聽法”,即在城內近城墻根處挖出若干個大坑,埋上陶甕,讓聽力較常人更為敏銳的盲人伏在甕里偵聽,這樣可以測聽出掘地的聲音,查到穴地位置,“即由內挖下,挖即通,即用鐵球擊下,并熬滾桐油稀粥灌之,亦斃賊無算”,或是“于聞鋤聲處迎掘沖破,灌以污水,熏以毒煙”,窒息太平軍戰士,破壞地道;再次是在近城處開挖明壕,以橫截地道,并加以破壞,或是在城墻內再添筑一道月城,如此一來,就算外城墻被炸掉,太平軍還是無法突破月城進入城內;最后是組織精悍機動兵力,專任馳援危急城垣,堵截太平軍爆破后的突擊強攻,并預備布袋、沙囊和石塊等為應急物資,一旦爆破城缺,即可迅速補筑,后又“易沙以棉,浸而濕之,俾倉促間,便于提挈”。這幾種方法在實戰中頗有成效,給太平軍的穴地攻城戰術造成很大的困難。
太平軍的穴地攻城戰術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在最初實施穴地攻城時,太平軍技戰術水平比較落后,片面執著于爆破城墻而忽略了其它戰術環節。當穴地爆炸成功后,太平軍無法迅速控制缺口,展開兵力,少數攻城突擊隊總是被優勢清軍所擊退,而主力部隊卻在城下一籌莫展,力量得不到發揮,在長沙攻堅戰中即是如此,所以長沙城沒能攻下,太平軍最終撤圍而去。后來,太平軍克服了這一戰術弱點。當穴地爆破成功之后,太平軍以少數兵力佯攻爆破缺口,吸引清軍注意力,而在其它方向則使用呂公車、云梯、繩索等器材攀上城垣,迅速展開兵力,殲滅城墻上的守軍,然后打開城門,與城外預備隊合兵一處,形成優勢兵力,給清軍以毀滅性的打擊。正如張德堅所記載的:“地道轟缺城垣,城上兵勇皆爭赴缺口堵御,賊見無人之處,遂乘間攀登,破城之處并未進賊,未破之處賊已魚貫猱升而上矣”。后來這成為太平軍穴地攻城的慣用模式。
太平軍最早實施穴地攻城戰術是在廣西全州。全州的勝利攻克,標志著太平軍攻堅戰術水平的重大飛躍。穴地攻城行之有效,常可制敵于死命,從此,它逐漸成為太平軍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攻堅戰術。從永安到南京,凡是經過艱苦攻堅而取得的城市,如全州、武昌、南京等,都是運用穴地攻城戰術攻破的。“清朝官紳對此恐懼不安,他們不能再依靠堅城保命了,穴地攻城戰術威脅著他們的生命、財產。”農民階級的聰明才智在穴地攻城戰術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