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軍售長期以來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制衡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過去8年間,美對臺軍售從始至終都是美臺互動的“重頭戲”,不僅為臺獨分子壯膽,也使臺灣海峽火藥味十足。國民黨重掌臺灣政權的第一天,馬英九就發表演說,充分向大陸釋出善意,不僅提出“和解休兵”,“不統、不獨、不武”,還呼吁兩岸盡速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隨著馬英九時代的到來,人們期盼臺海兩岸真正進入和解局面,美對臺政策將因此而面臨重大調整。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對臺軍售”很可能從此變成“雞肋”,讓“山姆大叔”既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
“不愿買”
如今,熱衷軍購的陳水扁已然下臺,對臺軍售能否接著“火”下去,關鍵還要看步入新時代的臺灣民眾愿不愿意買。
3月份民進黨選舉的慘敗,一定程度上表明,越來越多的民眾已厭倦了民進黨刻意制造戰爭危機、任由經濟崩潰的偏執做法,對花巨資向美軍購也越來越不感興趣。美在臺協會的一名前官員說過,國民黨當選就意味著,“從美國購買主要軍事系統的時代結束了……我的美國軍火合同商朋友們會非常失望”。5月12日公布的馬氏班底中,十個國安會成員中只有兩個屬國防領域,充分表明其“大兩岸、次外交、輕國防”的走向。“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則表示,國安會第一任務以兩岸經貿為主,著重兩岸周末包機直航、大陸觀光客來臺與兩岸經貿政策正常化。大選結果出來之后,馬蕭辦公室曾派人私下與“國防部”溝通,希望渲染大陸“武力威脅”的“國防報告書”能在“5·20”之后再公布。博鰲論壇期間,蕭萬長以“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字主張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緊接著,胡錦濤主席會見連戰時也明確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兩岸關系16字方針,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國共兩黨達成了比較廣泛的共識。5月26日,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來大陸訪問,表明國共雙方時隔9年后重新恢復對話,給海峽兩岸同胞帶來了莫大的期望。
對于臺美、兩岸、中美聯動發展的三方關系來說,軍售將直接導致兩岸關系下滑、中美關系惡化。但是,在這三重關系中,無疑“兩岸關系”對臺灣是最務實和最長遠的。在當前以經貿合作、政治和談為主題的兩岸關系新格局中,美臺軍售又成為了臺灣方面是否有誠意推動兩岸關系回暖的先行指標,既然馬英九宣稱要“真誠關心大陸13億同胞的福祉”,吳伯雄在大陸拜謁孫中山時也鄭重承諾,國民黨重新執政會“好自為之”。可以預見的是,以提高“先發制人、決戰境外”能力為重要內容,與兩岸和平極不合拍的軍購議題將面臨重大調整,最近馬氏班子私下要求美國短期內不要審議軍售案,可能為人們透露出了些許信息。
“買不起”
馬英九宣誓就職的第二天就發誓不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因為不符合臺灣的利益,臺灣也負擔不起。對于臺灣來說,經濟規模總量畢竟是有限的,何況經過陳水扁幾年的折騰,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與此同時,美國對臺軍售又常常“連哄帶騙”,不僅籌建雷達站被狠敲上億元新臺幣,而且許多售臺武器遠高于成本價,去年確定購買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美軍自用版本售價不過3000萬美元,而臺灣則要付出1億美元以上才能得到1架。陳水扁時期,在美方一廂情愿賣給臺灣武器的同時,一宗宗軍購案之所以在立法院頻頻被刪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臺灣無力支付美國武器的高昂售價。
馬英九一向同美國關系密切,新上任的國防部長陳肇敏也一直都是對美軍購的重要人物。短期內,馬氏班子很可能指望靠一定數量的軍購來加強和修復被陳水扁搞雜了的美臺關系,甚至期望加強軍事力量以獲得所謂的“對等地位”。不過,馬英九應該明白的是,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較量,早已轉變為系統與系統的對抗,臺灣經濟實力有限,對大型的武器系統望塵莫及,一兩件常規武器又絕不可能改變海峽兩岸的總體態勢。擁有眾多美制武器的臺軍,在自導自演的歷次“漢光”演習中,基本都以慘敗于解放軍而告終就是明證。更何況,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單靠進口幾件較先進的武器就想對大陸形成威脅的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和解休兵”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口號,更應該落實到行動中。在新一屆任期中,民眾更關注的是兩岸三通、經貿互惠等民生議題,而不是動輒上億元的大宗軍購。何況目前臺軍伙食費趕不上物價飛漲,連士兵吃到嘴里的饅頭都大幅縮水的情況下,再把軍費扔到軍購的無底洞中,估計馬英九的日子不會好過到哪里去。對于新上任的國民黨來說,在軍購議題上,最好承認“買不起”的現實,尊重民眾意愿,少干些“買不起硬要買”的傻事,否則必將引起民眾的失望,弄不好會再次丟權。
“不敢賣”
美國雖然千方百計想遏制中國,干涉臺海,推動軍售。然而,進入馬英九時代,對臺軍售卻使美國左右為難,想賣又不敢賣。曾經讓陳水扁翹首期盼的66架F-16C/D戰機的交付,因民進黨執意推動“入聯公投”而被美國從年初推遲到3月之后,又因擔心陳水扁在政權交接前玩花樣再推遲到5月之后。進入6月,美國駐華大使雷德明確反對布什政府向臺灣出售這批戰機,認為美國不應該在奧運之前做任何傷害中國感情的事。就在兩會復談、暖風盡吹的同時,美國國務院更是凍結了國會公示的全部對臺軍售,總價值超過110億美元,不少人甚至擔心此次凍結可能永無解凍之日。這些情況充分說明,美國不得不考慮中美關系大局而不敢輕易售臺武器。
隨著中美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展,客觀上將使臺灣問題在中美之間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從經濟和外交關系的角度看,中美兩國的合作正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開展。當前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已達到很高的程度,對華經濟聯系直接關系到美國經濟能否健康發展。在全球化加速發展和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美國在處理廣泛的地區和國際問題上迫切需要中國的合作,全球反恐問題、達爾富爾問題、伊核問題、朝核問題等國際重大問題上,美國遭遇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在沒有能力獨自應付這些挑戰的情況下,美國必須尋找更多的伙伴來分擔責任和義務,特別是中國。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人權、環保、軍控等合作領域也空前擴大,越來越需要中美雙方都展現各自誠意才能取得雙贏。正如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所指出的:“美中關系變得不僅對各自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而且對維持一個穩定、安全和繁榮的全球體系也是如此”。在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前提下,中國反抗美國制衡的非武力手段不斷增加,相反,美國卻因深陷伊拉克、阿富汗而處境困難,國內人權問題、金融危機頻出也使其綜合實力大大下滑。加緊對臺軍售、挑恤中國使臺海沖突形勢加劇,破壞中美合作雙贏的大局,不僅不利于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更從長遠上不利于恢復世界對美國的信心。
馬英九曾經說過,任期內不討論兩岸統一問題。不過,連美國人都明白,臺灣問題雖然復雜,但兩岸最終必將走上統一的道路,不管面臨什么樣的困難,任何國家或個人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統一的步伐。3月份臺灣大選之前,海峽形勢異常緊張,美國也如熱鍋上的螞蟻,擔心一旦兩岸發生沖突,結果必然是中國實現統一,不僅從此失掉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更可能讓大陸軍隊從繳獲的美制武器中極大提升軍事技術水平。馬英九上臺,標志著頑固“臺獨”分子左右臺灣政壇制造緊張局勢的歷史已經結束,海峽兩岸開始大力加強文化和經貿互動,甚至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不僅維護臺海穩定,更是志在攜手共贏,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明天。在馬英九的就職演說結束后,美國雖然聲稱對緩和臺海緊張局勢的措施表示歡迎,但美國人心里卻從來不敢有徹底松口氣的感覺。因為,兩岸的攜手共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國人成為“局外人”。不甘心被冷落的美國人反而可能更加擔憂:兩岸軍事互信會不會使美軍武器技術交流到大陸?兩岸形勢緩和會不會使統一進程縮短,會不會進而讓大陸盡早獲得美軍技術?進入馬英九時代,對臺軍售成了“雙刃劍”,既是美制衡中國的一枚棋子,又有幫助大陸軍力提升的風險。臺灣著名評論員江岷欽曾經指出,如果臺灣方面能夠在兩岸關系上展現出更為實質性的誠意,軍售問題作為美方的重要“棋子”將不復存在。當前,美國凍結對臺軍售,背后可能還有防止某些尖端武器技術落在大陸手中的想法。明眼人都知道,美國對臺軍售很多時候并不是著眼臺灣的需要,而是帶有強售硬賣的性質,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意義。而且,也不是臺灣地區領導人想要什么武器就能隨心所愿。島內媒體多次指出,美國對臺軍售除了賺取巨額利潤之外還蘊含著很深的政治意味,既有“打氣”的功能,鼓動臺灣對抗大陸;又有“繩套”的效果,讓臺灣只能對美國俯首聽命。2003年美國反對臺灣工業部門參加潛艇的建造工作,可謂“一石三鳥”,既防止泄密給大陸,又壓制臺灣軍事工業,更為賺取最大利潤。目前臺灣武器庫中有95%的軍火來自美國,但這些軍火往往“質次價高”,讓臺軍事故頻發。新的時代,隨著臺灣民眾對美國軍售本質的進一步認識,恐怕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反對“飲鴆止渴”的軍購,充滿聰明才智的炎黃子孫一定越來越不要干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了。美國因無力阻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寄希望于通過軍售牽制中國的發展。但事實上,軍售不僅增加了美國卷入臺海沖突的風險,客觀上還有促進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可能。或許正是這些原因,才使美國高級官員更愿意將對臺軍售這塊“燙手的山芋”留給下任政府。不過,在售臺武器操控兩岸局勢的做法變得越來越不可行的情況下,恐怕只有盡早結束已變成“雞肋”的軍售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