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郴州城沿107國道北行,至棲河左拐沿河南岸西行,翻過一座小山嶺,便可望見山腳下棲河兩岸分布的飛檐挑角、粉墻灰瓦傳統民居遙相呼應,那就是湘南著名的崗腳古村了。
此刻朝陽璀璨,藍天白云,河水清盈,古樹峙立,嶺巒青翠,依山傍水的崗腳古村顯得十分清秀不凡,讓人心動,如今已很難見到這樣的美麗山村了。下車,穿過公路旁古民居群落來到棲河邊,可看到村婦們在兩岸的青石板上洗衣,歡聲笑語棰槌悶響交織回蕩,使山村充滿生機活力。


崗腳古村的最初建設者,是南宋末年曾任右丞相的李庭芝。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隨州(今屬湖北)人,南宋名將。因對朝廷的危難深有感觸,故在中舉后毅然投奔效力于當時赫赫有名的荊州孟珙。在任建始縣知縣時,他加強軍務建設,訓導百姓演習軍事,建始百姓“皆知戰守,善驅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李庭芝離任,考中進士,后被委派到盂珙帳中主管機要事宜,從此,李庭芝活躍在抗元第一線。孟珙死后,李庭芝為了感激孟珙當年的知遇之恩,親自護送其靈柩安葬于興國(今屬江西),而且不顧眾人的挽留,當即辭官還鄉,為孟珙執喪三年,傳為佳話。
李庭芝還是一位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丞相。他在戰亂之中不忘教化城民,興辦學校,并與土子一道學習射獵。他注重選拔人才,為官一處,都極力網羅當地能人志士。世間稱贊他說“得士最多者,淮南第 ,號稱小朝廷。”在李庭芝一生最重要的兩次戰役襄樊之役和揚州保衛戰中,他奮勇殺敵,英勇善戰,多次抵御了元軍的襲擊,且屢次怒斥勸降者,焚其降書,堅守城池不放,其浩然正氣,令人敬佩。但最終無奈勢單力薄,寡不敵眾,又逢奸臣當道,有志難伸,后被叛徒出賣,被殺于江蘇泰州。
當年,李庭芝在與同僚李芾共同抗擊元兵后,溯湘江入耒水尋覓安身之所。行至棲河時,他發現這兒山環水繞,一座座山峰挺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一個抗元安身的好去處,于是他擇址這里,建立山寨。據說當年李庭芝為他的大兒子在這建了一座山寨,取名高崗寨,后來隨著后裔人丁的興旺、戰事的平息,改稱為崗腳村。李庭芝為三個兒子建好山寨后又匆匆踏上抗擊元軍的征程,從此,將軍的名字與湘南這個小小的村莊結下了百年情緣,這里也繁衍了一代又一代李氏后裔,現在,李氏宗族已成為當地一個大宗族。
崗腳的古民居建筑目前尚存7O余棟,大部分建于元末明初,是湘南地區最具原始面貌、建成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村落。崗腳的古民居屬于整體封閉式布局,特色是“四水歸堂”的天井結構,“東瓶西鏡”的室內陳設,宅居內外遍布精美的木、磚、石雕刻和泥塑,斑剝的彩繪、壁畫更使民居顯得古色古香、韻味無窮,屋檐、房梁、拱門、天棚、柱礎的造型美觀大方,匯集形形色色的人物、禽獸、花木于一體,姿態紛呈而栩栩如生,古樸、典雅之中略顯幾絲奢華。還有那鐫刻于各顯要處的書法碑文,更彰顯出古宅主人在過去時代里的榮耀和地位,依稀溢顯房屋主人當年的文化風采。崗腳古民居的建筑遠承徽派古民居方正、馬頭墻高昂和屋檐舒展的特點,又因地制宜,或臨溪筑墻,或依山疊樓,別具一格,是湘南古民居俊秀雅致風貌的集中體現。
崗腳的古民居在匯集徽湘粵民間建筑風韻于一體的同時,也把防火、防盜、排水、采光、通風、保暖等實用設計考慮進來,這大概也是它能夠保存至今仍在居住使用的重要原因。南方的古民居院落中,天井是極重要的地方。宅院的天井一般位于單進或多進房屋中門廳與中廳或正房的中間,左右為廂房夾峙,寬與正房相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地面用青磚或青石嵌鋪的長方形水池,用來匯集和排泄雨水,中間石臺中心多雕刻有寓意豐富的祥瑞圖案。天井的實際功能是采光和通風,但更深刻的含義,則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反映。崗腳古村在民居建筑中把湘南民間“四水歸堂”、“人財兩旺”概念運用得淋漓盡致。
游走古村內外,我們還發現緊臨古宅的大小池塘種滿蓮荷,可以想象盛夏時荷花開放輝映古老民居建筑的 番美景,遙相呼應的河岸青石碼頭,古時棲河無橋時定是個往來頻繁、人聲鼎沸的古渡口和通往外界的舟船泊處,碼頭邊石垣頭峙立的那尊“惜字塔”,透顯出李氏一族對文化知識的尊重和崇敬,而李家大院中最顯赫的并排三座三進深宅大院,則是古村的精華所在,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
1坐落于山崗之腳的崗腳古村落,依山傍水顯得十分清秀不凡。
2李家大院是崗腳古村的主要建筑。
3竹林掩映的秀美寨門。
4古村大戶人家才有的層疊挑檐飛角。
5典型贛徽風格的風火墻和門飾。
6李家大院內的天井結構和正廳房,把湘南民間“四水歸堂”、“人財兩旺”概念運用得淋漓盡致。
7鐫刻秀挺字句美妙的大門楹聯,彰顯著當年房屋主人的文化風采。
8裝飾精美的窗根瓦檐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