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6歲前,大腦將會完成80%的發育,身體和智力的發育程度也達到了70%~80%,因此6歲前的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石。韓國博士金德熙在《6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健康》中,系統揭示了6歲前影響孩子健康的各方面因素。在本期中,我們先了解一下媽媽之間流傳最廣泛的七大錯誤育兒觀念吧!
No.1 吃零食就不吃飯?
孩子不規律地吃零食會影響按時吃飯,很多媽媽會采取特殊措施——禁止零食。但這不是零食本身的問題,而是吃零食的習慣問題。其實對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吃零食是必需的。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完善,所以一次能吃的量較少,也就不可能一次性地攝取活動和生長所需的所有能量。在正餐之間吃適量零食,對于孩子攝取所需營養非常重要。
No.2 孩子胖只能吃蔬菜?
小兒肥胖確實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媽媽們為預防孩子肥胖而改變食譜無可厚非,但食譜中不能只有蔬菜。孩子與大人不同,每天都需要攝取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和制造肌肉及骨骼所需的熱量。如果為了調節每天攝取的能量而只吃蔬菜,就無法攝取生長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會引發營養不良。
No.3 抗生素有害?
由于抗生素的耐藥性影響很廣泛,所以有時即使醫生開了處方,有些媽媽也不敢給孩子吃。但適當的抗生素對患病的孩子來說是必需的,它可以促進身體恢復。問題不在于抗生素本身,而是說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媽媽們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隨意給孩子吃抗生素。
No.4 吃多少就會長多高?
有的媽媽說:“不好好吃飯才會讓人擔心呢。吃得多有什么可擔心的,吃飯多的孩子個子高。”的確,發育期的孩子應該攝取均衡的營養,但是最近因攝取過多熱量而引發肥胖的事例越來越多,所以媽媽們應該提高警惕。體重增加的速度在正常范圍內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超過了正常范圍媽媽就要注意了。
No.5 視力、聽力檢查
上了小學再做?
孩子的視力在5~6歲時大概成熟,所以這時媽媽應該確認孩子的視力是否正常,如果有問題應該及時矯正。現在孩子很小時便會接觸到電視和電腦,時間一長眼睛容易疲勞。還有其他多種環境因素都會影響視力,所以最好在上小學之前接受視力檢查。聽力也是同樣的情況,嬰幼兒時期如果出現聽力障礙,會直接影響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孩子非常有必要接受聽力的早期檢查。
No.6 發燒時把孩子捂熱?
以前的媽媽們都認為孩子發燒時應該蓋著被子,躺在熱烘烘的房間里。但是如果孩子患了麻疹發高燒,還給他加熱,會讓孩子嚴重脫水。因此當孩子發燒時就應該脫下衣服,用溫和的水潤濕毛巾給孩子擦身體。另外,很多新生兒都是用被子緊緊包裹著,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嬰兒不會自主調節體溫,如果包得太緊,溫度上升到38℃以上就容易脫水。認為孩子剛出生會怕冷,或者為了媽媽的產后調理過度提高房間溫度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No.7 有耳垢就要挖出來?
很多媽媽認為耳垢會堵塞孩子的耳朵,所以需要定期挖出來,但是隨便給孩子挖耳垢是不對的。有些孩子耳垢會長得很大,會讓孩子感到不適,但是大部分情況下,耳垢會自然地脫落出來,沒有必要用挖耳勺去挖耳垢。如果不小心傷到了耳壁,就有可能引發炎癥,影響聽力。當孩子的耳垢堵塞了耳孔,媽媽不要自己挖,最好帶孩子到兒童醫院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看到大人用挖耳勺挖耳垢,孩子會跟著學,因此媽媽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責任編輯/王九)
E-mail:wangrong9413@vip.163.com
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