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起印第安人大家應(yīng)該不會陌生吧,這個熱愛羽毛的民族著實讓人覺得神秘不已。然而,印第安人色彩斑斕的裝束同樣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圖01)
印第安服飾的美麗自然歸功于印第安人精湛的傳統(tǒng)工藝,刺繡就是最具特色的一種。我們常常以為刺繡只屬于中國,比如遠(yuǎn)近聞名的辦繡、湘繡、徽繡,其實印第安也有屬于他們民族的刺繡,而且是“豐富多彩”、“個性十足”。(圖02—圖03)
印第安刺繡種類繁多,大致有棉線刺繡、絨繡、珠繡、羽毛管刺繡、發(fā)繡、補花等,其中珠繡是印第安南方平原地區(qū)著名的刺繡,尤其以克俄瓦部落最為著名。(圖04—圖05)什么是珠繡呢?珠繡就是采用彩色玻璃珠、電光片等為材料,運用多種針法與手法,使其具有珠光燦爛、絢麗多彩的效果。它的表現(xiàn)方式極其豐富,制作工藝既“簡單”又復(fù)雜。
珠繡所采用的圓珠中,最古老的是貝殼珠、骨珠、瑚瑚珠、玉石(綠松石)珠、果核珠、豆粒珠、粘土珠,甚至動物的牙齒、爪以及用深紅色鹿皮制成的軟皮珠等。其中有些圓珠,比如綠松石,在我國也很常見,藏族兄弟們喜歡用它作為飾品。(圖06—圖07)后來,歐洲移民們將彩色玻璃珠、鍍金和鍍銀的金屬珠、小圓金屬片、陶瓷珠等帶到美洲,而印第安人則向歐洲移民們出售皮毛,用來換取這些漂亮的珠子,從而大大豐富了珠繡藝術(shù)。想一想,我們身邊有哪些日常用品中也使用了這些裝飾方式呢?(圖08—圖10)
珠繡在色彩上,一般以白色作為輪厚線,最喜愛用淺藍、淺紫色,其次是深藍色、綠色、黃色,紅色用得最少。這些包彩習(xí)慣和我國傳統(tǒng)用色不一樣,可見刺繡所使用的色彩也是與各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xí)俗、思想觀念以及宗教信仰等密切聯(lián)系的。(圖11—圖12)
另外,印染技藝在印第安人刺繡中至關(guān)重要。居住在南部平原地區(qū)的印第安人自古以農(nóng)業(yè)為生,他們以植物的葉、樹皮、根、果實等作為染料。例如:紅色來自砧草根、野牛漿果、血根草、鐵杉木樹皮等;黑色來自榿木樹皮、野葡萄等。早期印染的媒染劑有鹽、醋、堿液、草木灰汁等。在印染時,不同金屬的染鍋對色彩也有一定的影響。青銅染鍋印染的色彩比較鮮亮,而鐵制染鍋則較為灰暗。這些技巧和我國的傳統(tǒng)中國畫以及敦煌壁畫的顏料制作有著相似之處,(圖13—圖14)難怪有人說印第安人是我國商朝移民過去的呢。
印第安人的刺繡還有絨繡、補花、棉線刺繡、發(fā)繡等。發(fā)繡是以糜、馴鹿的毛發(fā)繡成,因為纖維短,所以只能繡制簡單的幾何、花卉圖案。補花是常見的刺繡技法,但印第安人的補花卻很獨特,有樺樹皮補花、魚皮補花等,可謂稀罕之物。(圖15)
怎么樣,這下知道不只中國的蘇繡、湘繡享譽世界了吧?艷麗大方的印第安刺繡也是世界藝壇中的一朵奇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