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來說,不管是最好的管理。如果把每個人都變成機器人,那依然沒有效率。我們可以用共同的理想與目標,把所有的管理力量、人才力量凝聚起來?!盨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接受采訪時說。其實,潘石屹在國內房地產界是個另類。他不按常理出牌,常處于是非漩渦中,企業家與娛樂明星般雙重社會身份兼而為之,令業內外人士都矚目。
上市后責任更大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國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其實,SOHO中國已有過一次失敗,即2001年底啟動的美國上市計劃。公司上市對潘石屹本人及其公司將帶來什么影響呢?他坦言:“責任更重大,其中最關鍵的是對股民的責任。經過12年的成長,SOHO中國已經步入了更具創造力和承擔更多責任的成熟期了?!?/p>
潘石屹對“成熟期”進一步解釋說:“企業比較正規、穩定,增長速度比較快。對我本人來說,要有比較超脫的心態。我覺得超脫的心態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彼€告誡自己和同事:上市不能讓“財富成為愛者與所愛之間的藩籬”,不能成為創造價值的障礙。
盡管上市的“各項指標都比我們原來預想的要好”,但在上市過程中,他依然擔心:“要是在國際資本市場和股票市場表現不好,自己的股票就很難賣出去?!?/p>
其實,SOHO中國往年的盈利狀況都不錯,為什么還要選擇上市而且是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呢?“很好地與資本市場接軌,因為房地產市場是個高速增長的行業,需要大量資金,而現在國內的融資環境隨著政策的調整越來越困難,所以我覺得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選擇在香港上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在內地上市比較困難。”他坦言,“從融資角度說,內地上市會更大一些。如果政府能批準我們在A股上市,是再好不過的事了,這樣可以使我們的產品和股市不錯位?!鄙鲜泻?,SOHO中國很快新成立了一個投資者關系研究部門,以有效應對幾十萬股民的知情權。同時,“決定了一項不同于其他上市公司的發放原則:更大范圍地發放期權。截止2007年10月7日在冊的、通過試用期的全體正式員工都將發放期權?!钡盀榱吮苊饨^對平均主義,決定重點給277人發放期權”。
不破不立中創新
最近三年,國家出臺了不少房地產調控政策,但潘石屹坦言它們對自己的公司沒有什么影響。“因為所有政策都是針對商品住宅的,而我們是做商業地產開發的。針對商業地產,國家沒有出臺任何限制性政策?!?/p>
SOHO中國的發展策略又獲得了先天優勢。SOHO中國一直專注于北京中心地帶發展,而且開發的每個項目都取得了不俗的商業成功。
SOHO中國還因為獨特的商業理念而很好地抓住了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的發展契機。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世人的生活方式,而且為中小企業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更多空間,更為商住兩用的商業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可能。1997年,SOHO中國針對這種潛伏的市場需求,首次推出了 “SOHO”(小型辦公,居家辦公)概念,并迅速得到了市場青睞。隨后,SOHO中國在北京CBD區域開發了SOHO系列項目。
潘石屹抓住了人們追逐時尚生活與工作方式的需求,并把SOHO中國打造成商業地產的時尚品牌。因此,他不無自豪地說:“我們公司從本質上說,就是不斷在創新。創新是我們最基本的精神,不管我們上不上市。當然,創新是全方位的,但最根本的還是產品創新。圍繞產品,可能又引發市場、商業模式、融資渠道等方面的創新。”

有人對潘石屹的產品創新提出質疑,認為他建的房子其實并不好看。而他卻說:“房子線條非常簡練、顏色非常簡潔,這就是創新。其實簡約也是一種美,而且是非常時尚的美。”針對同行,他補充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它的長處?!?/p>
潘石屹對創新還有一番見地:“創新過程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創新不是靠我去苦思冥想,而是靠全社會的力量。創新不是一個公司和一個人的狀態。每個人都需要進入創新的狀態,因為創新非常有個性,創新沒有統一的模式?!?/p>
是非曲直憑人說
在200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和胡潤富豪榜前10名中,各有6名地產富豪,因此有人說它們簡直就是“房地產富豪榜”。房地產富豪們成為近些年來國人高度爭議的對象。身處此行的潘石屹注定無法例外。
有三起曾引發廣泛爭議的“口水戰”人們還記憶猶新:2007年,潘石屹與時寒冰之間的“誰在忽悠房價”;2006年,潘石屹與周榕之間的“房地產商四宗罪”;2005年,潘石屹與易憲容之間的“2008年前后買房時機哪個更好”。
潘石屹被指為“炒作高手”,也許他也有口難辯,但他作為業內的話題人物,不僅出書、寫博客,而且嘗試演戲。他把商業、生活娛樂化,且一直保持一種前衛的形象。
潘石屹介意外界把自己看做商業明星嗎?他回應說:“外界這么說就讓他說吧,我還要接受不接受嗎?商業注重品牌。因此,從商業角度說,無論對我們公司和產品,還是我個人作為公司和產品的代言人來說都沒有壞處?!贬槍ζ髽I家明星化現象,他說:“這沒有什么太負面的東西,尤其對第一代創業的企業家來說,讓社會監督,做成一個公司和產品活生生的代言人,我覺得沒有什么壞處?!?/p>
有意思的是,潘石屹還曾研讀禪學多年。當然,他現在已沒有這種“雅興”了。問他過去為什么會對禪學感興趣?“精神追求吧。但追求的這種精神狀態確實很難說得清楚。”面對企業家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普遍難以平衡的問題,他建議:“放輕松一點,超脫一點,就平衡了。當然,安靜就是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