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去過荊楚大地——湖北省武漢市呢?那里有雄偉的黃鶴樓,迤邐的大東湖,還有一座文化大寶庫——湖北省博物館。那里面藏著很多國寶呢。在《西游記》中,東海龍宮有鎮海之寶——定海神針,不過湖北省博物館也不示弱,它可是有四大鎮館之寶的。到底是什么寶物呢?真是讓人好奇呀,那我們就快點展開搜寶行動吧!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并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59年春遷至今東湖風景區;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建筑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
鎮館國寶之一:越王勾踐劍
如果你在北京奧運會前期到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定見到過一把舉世無雙、寒光凜冽的寶劍。哈哈,它就是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國寶之一——越王勾踐劍。這把劍鑄造精美,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劍刃薄而鋒利,毫無銹蝕,至今寒光逼人,可將二十一張白紙劃破。
知識鏈接:
越王勾踐劍展于楚文化展廳。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人認為顓頊帝高陽氏是他們的先祖,老童、祝融是遠祖,鬻熊是始祖。西周初年熊繹被封為楚國國君,公元前223年楚為秦國所滅,立國約800年。
在這800年中,楚人憑著勇于進取的精神,追新逐奇的創造意識,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 楚國自熊繹始,“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艱苦創業,使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春秋時楚莊王成就了霸業,留下了“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千秋傳奇。戰國時,楚國又成為七雄中滅國最多、拓疆最廣的諸侯國。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于楚墓中,就是歷史的最好見證。
鎮館國寶之二:曾侯乙編鐘
編鐘是一種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用青銅鑄造。鐘體就像兩片瓦扣合在一起。對合瓦形的鐘,敲擊它的鼓部正面和側面可以各發出一個音,這種現象叫“一鐘雙音”,這種鐘就叫“雙音鐘”,“雙音鐘”是中國先秦的偉大發明。
曾侯乙編鐘是雙音鐘的典范。它做工精美,音質渾厚。全套編鐘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令人稱奇的是,曾侯乙編鐘的鐘及鐘架、掛鉤上共刻寫了3755字的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組、各國律名對應關系等方面的樂律理論,并且錯金。據學者研究,其基本音級與現代鋼琴一致。
知識鏈接:
曾侯乙編鐘是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中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曾侯乙墓是一座戰國早期的諸侯國國君的墓葬,距離今天已經有2400多年了。它的位置在隨州市西北邊的擂鼓墩,距離市中心大約3公里。
曾侯乙墓出土了編鐘、編磬(qìng,音慶)等8種樂器共125件,種類全,數量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其中不少樂器是新發現的,為世界考古史上所僅見。其中有115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廟禮樂;另外10件出自東室,用于演奏房中樂。(寢宮音樂)。
在周代,禮樂制度是國家的根本大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鼎制與懸制(即樂懸制度)又是禮樂制度的基礎。所謂懸制,就是陳設鐘、磬的規定。《周禮》講王享用的鐘磬分四面懸掛,諸侯、大夫、士享用的鐘磬依次為三面、二面、一面懸掛。曾侯乙墓的編鐘、編磬是分三面懸掛的,屬于諸侯懸制,符合《周禮》的規定。
當你第一眼看見這個“瓶子”,感覺如何?你可能覺得它精美、典雅。告訴你一個“秘密”: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亮相時,其保險金是5億元人民幣,夠天文數字了吧!這是什么寶貝,竟然如此“金貴”呢?
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青花四愛圖梅瓶》(元)
2006年鐘祥市都靖王墓出土 花瓶局部圖案
知識鏈接:
瓶身腹部飾有四幅青花圖案,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
王陶周林四人雖然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是他們對于藝術的創新和追求,對于理想社會的向往,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和耿直正派的人格,都給后世以非常深遠的影響。這個梅瓶集“四愛圖”于一身,自然也就多了許多話題。
該梅瓶的珍貴,還在于它是一件“元青花”,而且是一件罕見的經科學家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標準的青花瓷是指一種在瓷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鈷料在高溫燒成后,呈現出藍色,稱為“青花”,瓷質細潔而色白,釉下彩的藍色彩繪圖案裝飾雅俗共賞,且彩色在釉下,不易褪脫,所以人見人愛,極具魅力。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元代景德鎮白地藍花的“青花瓷”燒制成熟后,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景德鎮也由此成為中國的瓷都。由于元青花的總生產量并不是太大,且當時主要用于“外銷”;更加之明代的創建者出于政治原因,把中國元代的青花瓷視為“蒙元文化”,斥之為“異端”,元青花遭遇了一場不見史載的“毀瓷抗元”劫難,因而國內的傳世品就成為罕見之物了。
可千萬別害怕,這一件寶貝的考古價值極高,發現于鄖縣曲遠河口,其所屬的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距今已有100萬年,這可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哦。
知識鏈接:
鄖縣人是長江中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Homo erectus)類型。 1975年在湖北鄖縣梅鋪龍骨洞中首先發現四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特征與北京人相似。伴生的動物化石有嵌齒象、桑氏縞鬣(gǎo liè,音鎬列)狗等,表明其所屬的地質年代要早于北京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屬直立人類型。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藍田金絲猴、武陵山大熊貓、桑氏縞鬣狗、中國貘、云南馬、秀麗黑鹿、云南水鹿、短角麗牛等種屬。遺址的地質年代屬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0萬年。
科學研究發現,鄖縣人頭骨化石的面部特征與中國和亞洲已經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相一致,但鼻根點凹陷,類似于歐洲古人類;使用的石制工具以漢水江灘的礫石為原料,多用錘擊法加工。鄖縣人文化屬于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礫石文化遺存。
壯觀的展室,豐富的藏品,珍貴的文物,厚重的歷史……浩瀚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今天雖然只介紹了四件國寶,但一定令你陶醉在時光的隧道里,感受著五千年的文明之旅。有機會你就去湖北省博物館搜尋更多的寶貝吧!那里的寶物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