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自清的《背影》,那身處困境、身體又胖的父親艱難地穿過鐵道,攀越柵欄,將買來的橘子送到兒子手上的情景,總是令人唏噓不已。有人從色彩美學的角度評論說,《背影》全文的色調是灰暗的,唯一發亮的只有橘子的橙色——濃濃的父子之情。讀這篇《愛的小橘子》,我們發現的是另一種人情的亮色。
“他”是一位誠實憨厚、不怕艱苦、熱愛農村兒童、獻身邊區教育的當代青年,文章沒有將“他”概念化,而是按照“舉橘”“聞橘”“送橘”“讓橘”“吃橘”“議橘”這一形象化的線索展開情節,化解矛盾,實現愛情與理想的統一。一只小橘子溝連著、傳達著豐富的當代信息:邊區農村兒童物質的匱乏和精神的富有,當代青年價值觀、愛情觀的多元化和合理選擇,艱苦的辦學條件和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當讀到“他”“動作極快”地將腐爛的一瓣橘子“放在嘴里”而不是棄之一旁時,我們都會和“她”一樣“眼睛漸漸濕潤”。這一“吃”,“吃”出了“他”與邊區農家學子濃厚真摯的感情,也“吃”出了“他”對“她”略顯“笨拙質樸”的無聲的愛,“吃”出了“她”淳樸愛情的回歸和堅定的終身托付。小橘子這個“道具”所承載的感情內涵,在親情、戀情之外,被賦予了更為深廣的社會意義,引起了讀者對破解當代社會熱點焦點的深沉思考,正是這只小橘子,成為全文構思鏈條中最活躍的元素,成為動人心弦、照人前行的亮點,顯示出作者把脈時代的熱誠和善用細節的匠心。
從《背影》到《愛的小橘子》,是家事到國事的飛躍,是父子情到愛國情的升華,“同是橘子別樣情”,這“別樣情”一樣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