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在私塾里讀《古文觀止》,其中有一篇《五柳先生傳》,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我甚為景仰,而對其“好讀書,不求甚解”一點尤感興趣。小小年紀,世情未諳,對于那恬淡曠達安貧樂道的情懷,雖然敬佩,但畢竟還很難有深刻的體會、更大的興趣:而對“讀書不求甚解”一項,卻正中下懷。因為那時,我對這句話的表面理解是:讀不懂,也就算了,不必過分鉆研強求其解。這就適合了我那懶散貪玩的童心,每當讀書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像走路時遇到了橫亙在大路當中的巖石一樣,索性繞道走,不求甚解了。因為不繞道,就得攻堅,就得鉆研,那就要吃苦。不如繞道走痛快;可是,痛快固然痛快,但其結果,卻常常是食而不化,盡管你吃得再多,也難以得到應有的營養。
這毛病,在貪玩的童年,是不足為怪的。到了后來,多少懂事一些了,就自然地感覺到這辦法不妥,而更看重于“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格言。讀書時,也就開始有了求解的欲望了。
那是我十三歲那年,到了一個地主兼資本家開設的花邊工廠里做工。他家有位在煙臺八中上學的大少爺,因熱愛文學,家里藏了不少線裝古書,而他又從外面帶回來很多新書。這使我大開眼界。我一頭扎進了這書的海洋里,貪婪地讀著它們,恨不能一口將它們全吞下去。這時候,又出現了“不求甚解”的毛病,但已不再是由于貪玩了,而是形勢所迫。
為什么呢?
因為少東家的這些書,并不是我們可以隨便拿來閱讀的。他家有一個書房,這些書,都藏在書房的書柜里和書箱中,是不準別人亂動的。好在我是他家的一個童工。做飯、推磨、打掃房間,是分配給我的日常任務,這就使我有機會在趁著打掃書房之際,偷幾本書藏在枕頭底下,到了更深人靜周圍的人全都睡下以后,我就可以蜷縮在被窩里,一燈如豆,盡情地閱讀起來。
完全可以想見,這種偷偷摸摸的閱讀,是十分倉促的,心情是迫切的、貪婪的。遇到難解之處,勢必繞道而行,就更別想還會有什么時間來反復琢磨了。在這種時候,那“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已經不但不再是正中下懷,而且已經是深為苦惱了。書中許多繞道而行的地方,都使我感到惋惜,感到苦惱,就像梗在心里的一塊難以消化的食物一樣,感到不舒適。這時,我倒奇怪起那位五柳先生來了:他有那么多的書,那么充分的時間,也用不著像小偷似的戰戰兢兢地深夜偷讀,為什么卻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呢?但又覺得,這老先生文章寫得很好,學問一定很深,這“不,求甚解”4個字,也許有那我還一時難以“解”得的道理吧。
后來,在八路軍這所大學校里,我不但看到了比少東家家里的藏書不知要大多少倍的書的世界、書的海洋,而且有了充分的時間去閱讀書,研究書。這時,讀書的方法,也迥然與前不同了。它強調的是一個“解”字,就是要弄得懂,深刻地領會文章的精神。與此同時,還強調一個“用”字,就是不但要讀得懂,鉆得通,而且還要學會用,見諸行動。為此,就有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我在讀書的時候,常常把自己對書中的一些體會心得記下來,這樣會加深印象。遇到不甚了然的地方,也記下來,向別人請教。
這時候,再重讀《五柳先生傳》時,我就開始明白了,那“不求甚解”的含意,并非我從字面上的狹義的理解,而是主張不要去咬文嚼字穿鑿附會,也就是不要鉆牛角、讀死書的意思。而這一點,我很長時間未能正確領會,也正是“不求甚解”的結果。
錯誤的理解不去談它,但兩種不求甚解的毛病確實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
繞道走不對,鉆牛角尖同樣不好。
既要深鉆苦攻,又不要死摳字眼,不要穿鑿附會;而要領會文章的精神實質,并且把它作為營養吸收到自己身上去,為我所用。
習題
1.作者對“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經歷了由“正中下懷”到“深為苦惱”的變化過程。請根據選文內容,分別扼要說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認為對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應該怎樣理解?他的依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劃線句用了什么說理方法?請你寫一個類似的句子以作替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認為選文的題目《讀書務求深解》與內容自相矛盾。你同意嗎?說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任編輯 梅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