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上要想寫好作文,首先要選準切入點。就像一只蘋果豎著切與橫著切看到的是不同的圖案,如果攔腰切入,就會看到一顆美麗的星星。寫作也是如此,對同一個話題,切入點不同,文章的選材、結構、立意等呈現形式定會多種多樣。我們在作文構思時應選好切入點,以便于充分展現自己的寫作水平。那么,如何選準這個切入點呢?
一、從“點”上切入,大處著眼,小處著筆
作文話題往往比較寬泛,開放性強,限制少,可寫的人、事、物、理很多。面對這類話題,往往難以把握,最好的辦法是“化大為小”,從“小”處切入,寫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小方面,表達獨到的見解。如話題作文“和諧”,可寫的層面很多,要盡可能收縮到一個“小”層面,或寫班級的和諧,或述母子的和諧,集中筆墨彰顯主題。
話題的限制少,給人的思考空間大。但實際寫作時我們必須對話題加以限制,通過縮小入題的范圍和角度,化多為少,化大為小,寬題窄做,最終確定文意的取向。否則,切入口徑過大,主題就難以收攏。如以“父輩”為話題,就可以在前面加修飾語,在后面加中心詞,也可以前后同時加,這樣話題范圍就縮小了。如:艱難的父輩、輝煌的父輩、父輩的悲傷、父輩的期望等。話題縮小了,思路容易集中,也避免了在材料、立意等方面與別人雷同。如深圳中考作文題“樓”,可寫樓的歷史、我家的新樓房、登樓、望樓興嘆、宿舍樓里的故事等等,確定了切入點,打開思路就迅速了。
只有“以小見大”,才能避免信馬由韁、言不及義,才有利于寫出個性和特點。作文時找準緊扣“話題”的切入點,角度小,立意新,挖掘深,筆力集中,既方便迅速構思成文,又不至于“下筆千言,言不及義”。這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首要條件。
二、從材料的創新切入
選入作文的材料往往內涵豐富,可以多角度理解,如何舊材料新用,就要運用一些技巧,或從小處著筆,或從特定的情景,或就某一句話,或就某一個細節,抓住有力的突破口,開口小,挖掘深。
寫作文應當 “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除了在思維上求新求深,還要重視對材料選好切入點,力求在平常的材料中求“新”,求“深”。
例如,“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這一話題可用來寫作的材料很多,容易選取,但也容易雷同。在同樣條件下,作文水平的高低可能就體現在材料的選擇上。
例如高考優秀作文《那時花開》片斷:
我們總聽到這樣的話,“那時太痛苦了”,“那會兒我被氣昏了頭”,“那時真是生不如死啊!”……
凡此種種,無不提及“那時”,那時就真那么可怕嗎?挫折面前,難道我們只有選擇“放大痛苦”這一條路嗎?
“那時”,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決無灰心喪氣之舉,一吟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
“那時”,陶潛看不慣官場腐敗,百官勾結,百姓遭殃,他決無低沉自賤之話,一唱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義氣!
“那時”,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決無自暴自棄的舉動,一開口就是“成功路不是用淚水而是用鮮血鑄成”的堅韌!
“那時”,……
這篇作文獨到之處,就是作者緊緊抓住“那時”即“挫折降臨時”來作文章。一般考生可能都會用到居里夫人、李白的事例,但往往開口大,泛泛而論。這位考生高人之處就在抓住材料中遭遇挫折這一特定時刻來挖掘,入木三分。
三、虛題實作,從“實”切入
有時話題隱含的寓意我們一時捉摸不準,無從下手,這時可以化虛為實,變抽象為具體。把抽象的話題轉變為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議論,能夠有效地避免作文空泛。例如以“變化”為話題,你可鎖定寫家鄉的變化,再細化為是寫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如寫精神上的,你再縮小角度,寫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緊扣時代精神,于是把“變化”這個大而寬的話題細化縮小到一件小事,如以奶奶穿拖鞋為切入點,通過奶奶思想觀念的變化,反映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四、從張揚個性處切入
作文須個性鮮明,感悟獨特。中考作文一般都規定“把你的經歷、思考或感悟寫出來”,這樣貼近考生的生活,很注重“我”的感悟和體驗。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尋出一段獨特的心靈經歷,進而寫出自己的人生經驗。比如,成都市中考作文話題 “學會理解”,選取的材料應該放在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或者是自己思考過、感悟過的事情上。你可以想一想有沒有不理解老師、父母和同學的經歷;別人有沒有誤會你的事情,當時你的心理狀態如何……只要我們放飛心靈,把從現實生活中積累到的客觀的、本色的原始材料,加進主觀的感受,有獨特的領悟和體驗,這樣就能打動閱卷老師了。
開墾他人所未思考或難以想到的處女地,出奇制勝。這是作文成功的要素。
五、從感受最真處切入
作文來自生活,發諸真情。中考作文特別注重真情實感的抒發,提倡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只要抓住你的最佳動情點,用心去寫,相信你的真情會打動閱卷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