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綠樹,小橋流水人家。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前有場,后有院,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一家一臺太陽能熱水器,一戶一口沼氣池,做飯燒菜不用煤和電。村里有乒乓球臺、籃球場,道路兩旁裝上了太陽能路燈……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和諧富裕的新農村——安徽肥東縣的風情畫。
據肥東縣能源辦王存紅主任介紹,肥東18個鄉鎮已經建有一萬四千多口沼氣池,是全國有名的“萬池縣”,在國家農業基建項目和國債項目支持之外,又爭取到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將繼續推進新農村能源生態建設。沼氣能源的建設和使用,大力促進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現代農業復合生態系統和完整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在推廣運用“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等模式的基礎上,以“積聚產業、融合要素、生態發展”為原則,既解決部分生產、生活的用能問題,又對畜禽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提高無公害畜禽產品質量,形成“畜禽多——肥料多——沼氣多——收入多——畜禽多”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循環組合,在深層次循環利用中產生出高效益。肥東縣通過抓項目建設,輻射帶動整體工作,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更實實在在地使農民富了起來。
老鄧家:利用沼氣每年節支增收近兩萬元
肥東縣是個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大縣,畜牧業和種植業生產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是農村能源發展的好原料。
老鄧家在肥東縣梁園鎮鄧崗村,他的兒子媳婦在城里工作,孫子在城里上學,老兩口在家務農。還圈了一個院子,養了兩百多頭豬,是個養豬大戶。從2000年建了沼氣池之后,豬的糞便就成了極好的沼氣發酵原料。沼氣池是用鋼筋混凝土砌的,有8立方米的容量,建一口沼氣池,政府補助800塊錢,買來沼氣灶臺、沼氣飯煲,基本家家都形成了一個豬圈、一口自來水井、一個水塔、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一間衛生廚房、一個浴室的格局,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自從沼氣建好之后,老鄧家不僅生活方便多了,而且每年可以增收節支不少錢。利用沼氣飯煲燒飯,7分鐘就能煮好,僅做飯燒菜一項,老鄧家每年就可以節約5罐液化氣四百多元的支出。利用沼液喂豬每頭降低成本70元左右,兩百多頭豬,可增收一萬多元。老鄧家還種植著五畝大棚草莓,用普通的糞便做肥料,草莓易患黃萎病枯死,以前必須買俄羅斯進口的特殊肥料,很貴,后來在專家的指導下施用沼肥,原來沼肥也有抗病、抗蟲、抗逆性的優勢,完全可以替代昂貴的俄羅斯進口肥料,一年可節約2000多元的投入。而長期施用沼肥,可以改善土壤,連用三年后土壤有機質大幅提高,可使低產中產田,變成穩定的豐產高產田,增產又能帶來不小的經濟收益。
老鄧給我們算了一筆賬,自從建好沼氣之后,沼氣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效益,使他家每年可節支增收近兩萬元。
據梁園鎮朱江鎮長介紹,鄧崗村24戶農家,家家都建有沼氣,每戶每年都可增收一萬余元,生活條件大大改善,而整個梁園鎮已經建成沼氣池800多口,使農民的家庭收入大大提高了。
老邵家:利用沼氣每年節支增收達三萬元
近日,一種新穎的沼氣飯煲在肥東縣八斗鎮軍謝村的村民家中普遍使用。這種沼氣飯煲用沼氣作為能源,除加熱部分之外,功能與普通電飯煲沒有兩樣。煮飯時,按下開關,即打開氣閥并自動點火,加熱達到控制溫度時,飯煲會自動關閉氣閥。而它比電飯煲煮飯更快,只要七分鐘。村民老邵介紹說,他家煮飯燒菜燒水一項,利用沼氣每年能節省開支五六百元。
軍謝村在2002年開始新村建設,每戶建有一座沼氣池、一畝高效經濟田、一個養殖圈、一個太陽能熱水器。2007年,老邵家養了幾十頭豬,承包了三十多畝田,都是施用沼肥。他分別種了油菜、大棚蔬菜、西瓜(套種大豆)、甘蔗等。八斗的無籽西瓜很有名,老邵種4畝西瓜,都施用沼肥,西瓜長得又圓又大,甜度又高,畝產達3500公斤,畝產值達到4200元,僅此一項使老邵家畝均增收6000元。老邵家還在承包的6畝高崗地上實施“豬—沼—甘蔗”生態種養模式,用沼肥種植的甘蔗,賺了2.5萬元,成了高崗地上開出的“小康花”。“豬—沼—甘蔗”、“豬—沼—菜”、“豬—沼—魚”等模式,讓老邵嘗足甜頭。一年下來,收入七八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大王”。而有效地利用沼氣,讓他家每年節支增收近三萬元,老邵開懷地笑了。
據八斗鎮鄭仕新鎮長介紹,軍謝村是安徽省新農村能源生態示范村,也是八斗鎮的致富模范村,整個八斗鎮已經建有1000多口沼氣池,每戶農戶都可節支增收四五千元,做的好的,可增收數萬元。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廣泛使用,既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科學素質,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同時,也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婦女的生產力,使她們在操持家務方面更省心,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農業、農副產業生產中來,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建造戶用沼氣池,解決了“點污染”的問題,而各家各戶每天的生活污水。則采用生活污水沼氣凈化工程,解決了“面污染”的問題。對解決困擾新農村建設的點、面污染問題,肥東縣做了很好的嘗試。
(責編 邢榮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