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云南石林縣一個偏僻的農村,彝族山寨樸素、平和的生活,以及與牲畜、森林、自然界的生命體和諧相處都給了我豐富的生活經歷。加之彝族撒尼人的勤勞、善良、真誠、勇敢、聰慧的性格,獨特的服飾、民俗風情,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都給了我無限的創作靈感。


如畫一般的石林風景,詩一樣火熱的激情,深深地烙印在我幼小的心靈上。1989年我終于如愿以償,邁進了藝術大門。六年的藝術生涯彌足珍貴,我惜時如金,如饑似渴地汲取豐實的藝術營養。嚴格育人而出名的昆明師范學校、云南師范大學(前者是著名音樂家聶耳的母校,后者是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的母校)教會我如何做人。特別是前輩學子們的事跡和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勤奮學習和積極上進。畢業后,我一邊工作,一邊堅持創作。工作單位特殊的地理位置——圭山(有“石頭寨”之稱),吸引了國內外的一些知名畫家。1997年以來,非常幸運地認識了下鄉采風的張文新(美籍華人)、陳崇平、胡曉幸、黃澤謙、沙磷、劉南、王鵬程等先生,通過胡先生又認識了李忠翔先生,在大學里又受到郭魏、李功偉、陳力、毛旭輝、陳群杰等先生的指點。拜師學藝,進一步拓展了我的視野,提高了我的畫技。通過十多年的學習(《外國美術欣賞》是我常常翻閱的一本書)、創作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藝術創造來源于火熱的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是現代人的生存主題,我以極大的熱情盡力表現著這個主題,研究和探索著這個課題。開初,我所畫的色彩吸收了撒尼人喜歡的主色調:黑、紅與黃,我稱其為“棺材色調”,造型上以人、牛頭及其它動物、植物等為主(因牛終身耕作為人食的奉獻精神,我從小就非常敬佩)。在2004年的省美展中,作品得到專家們的認可。有人稱我的作品為“牛頭樹畫派”,是有其道理的。
現在,我又在民族刺繡、民間繪畫、民間故事中汲取營養,創作出一批作品(美術家協會主席陳崇平先生稱為“民間裝飾畫”),其實,跟陳先生說的一樣,我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原生態”的表現之一種。如今的畫涉及人性的丑、惡、美與善等多元化的表現形式。當地的人民群眾雖然看不懂作品的意境和寓意,但他們最終說:“真好看!”這說明接受了我的作品,因為人人都是愛美的,只要是美的東西,全世界人民都會喜歡的。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在于開拓創新,我嘗試用不同的材質來表達想抒發的情感,希望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行走、個性鮮明的藝術之路來。胡曉幸先生常常教誨到:“從藝和做人一樣,必須真 誠和謙虛,實實在在,否則很難創作出像樣的藝術作品。”
我一直為守護藝術而生活著,希望以真誠從藝
和做人而行走天下。
這就是我終生奮斗的目標。
留下你
別走留下來/我是一只畫眉鳥/婉悅的歌聲等你聽/別走留下來/我是一個紅蘋果/是否酸甜等你嘗/別走留下來/我是一塊大石峰/是否奇特等你賞/別走 留下來/我是你的妹,你是我的哥/阿哥阿妹情悠悠
趙光亮,筆名阿娃#8226;諾德,彝族,1972年生于云南石林縣。1992年畢業于昆明師范學校美術班,2000年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美術系。現工作于石林縣圭山鎮中心學校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