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大意”是很多孩子學習上的通病,無數(shù)父母為此深感頭疼,卻束手無策。南京有位父親想了個絕招,用給兒子當“學生”的辦法,不光改掉了兒子粗心的毛病,還把他送入一所美國名校……
2008年8月底,上海虹橋機場,當父母把17歲的兒子送過飛往美國的安檢口時,兒子黃胡忽然又跑回來,流下了眼淚。爸爸說:“兒子,你長大了,早晚是要離開家的。”黃胡卻說:“爸,我不是舍不得家,而是想起這些年你為了改掉我粗心的毛病,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實在頭疼,兒子學習太粗心
黃胡出生于1991年2月,爸爸是一家企業(yè)的高管,媽媽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小時候,黃胡非常聽爸爸的話,黃爸爸也把培養(yǎng)兒子當成頭等大事。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黃爸爸發(fā)現(xiàn)兒子經(jīng)常會犯一些粗心大意的毛病,很多會做的題目,都因為他的粗心大意而做錯了。
還是在小黃胡剛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黃爸爸檢查兒子的作業(yè),發(fā)現(xiàn)他把一道“69+96”的數(shù)學題偏偏錯看成了“69+69”。爸爸沒有直接指出來,而是問兒子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小黃胡檢查了好幾遍,硬是梗著脖子說沒錯。這小子也太粗心了,清清楚楚的卷面他就是看不出來,說明他的心不在這里啊!爸爸氣得打了兒子的屁股。沒想到小黃胡不服,說:“明明做對了,你憑什么打我?”直到爸爸指出他連題目都看錯了,而且檢查幾遍也檢查不出來時,小黃胡才心服口服,撓著頭說:“我怎么沒看出來呢?”這樣的事情不知道發(fā)生過多少次,甚至考試時他也經(jīng)常因此而丟分。
爸爸心想,兒子頭腦很聰明,為什么總是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呢?通過仔細觀察,他終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一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現(xiàn)在的孩子作業(yè)太多,放學回到家后,幾乎每門功課都有一大堆家庭作業(yè)要完成,孩子急于把所有的作業(yè)都按時完成,難免手忙腳亂,亂中出錯;二是因為他們玩耍的時間太少,有時候別的孩子在外面等著兒子出去玩,或者他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就要到了,所以心不在焉就出了錯。
黃爸爸也是大學文化,他知道,學習是件非常嚴謹?shù)氖拢仨殞P闹轮尽L貏e是進入中學后,粗心大意是學習的大忌,一定要提前治好兒子這些壞毛病,不然的話到時候就遲了。好在當時小黃胡年齡還小,爸爸的話他聽得進去。在爸爸的嚴格要求下,小家伙的粗心毛病改掉了不少。
然而,粗心大意是孩子們非常頑固的通病,他們自己往往并不自覺,要想徹底改掉談何容易!在黃胡小升初的考試中,不知什么原因,他再次犯了嚴重的粗心大意錯誤:有幾道英語填充題,明明都會做,卻把答案寫錯了順序,結(jié)果一分沒得;有幾道數(shù)學題,黃胡在草稿紙上做得都對,卻在往卷面謄抄時抄錯了。在關(guān)鍵的時候卻犯低級錯誤,這不是要命嘛!這一次,爸爸沒忍住,再次要打兒子的屁股。
沒想到小黃胡卻跟爸爸玩起了抵抗,一邊往外跑,一邊說:“誰能不犯點錯誤?難道我自己想錯嗎?都怪我當時太緊張了。”爸爸打不著兒子,就在后面追,結(jié)果小黃胡很快就跑沒影兒了。
當天晚上,小黃胡沒回來,爸爸嚇得到處去找,怎么也找不到。直到第二天中午,遠在鎮(zhèn)江走親戚的黃媽媽打來電話,說兒子在她那兒。她責怪丈夫不該打罵孩子,說孩子第一次參加這么重要的考試,難免緊張,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爸爸先是嚇了一跳,兒子還那么小,萬一路上出點事怎么得了?繼而又想:妻子說得對,我不該打孩子。孩子以前小,這種辦法還可以,現(xiàn)在他大了,不能再用這種暴力的方法了。可是,他那么粗心大意,怎樣才能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想個絕招:我給兒子當“學生”
爸爸根據(jù)自己總結(jié)的兒子粗心的兩個主要原因,想到了“治病治根”。他首先調(diào)整了兒子放學后的時間安排,不讓兒子一直處在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而是給兒子一定的玩耍時間,但玩過了之后,要全神貫注地學習。開始的時候,他對這一做法不放心,兒子玩時他就陪著玩。當然,在玩之前,要規(guī)定好玩的時間,到了點就得專心學習。
其實,小黃胡以前常常是一邊玩一邊做作業(yè),拖得時間長,還容易三心二意。現(xiàn)在讓他把玩和學習分開了,專心玩耍和專心學習,不但沒有影響到他的學習,還讓小黃胡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粗心大意的毛病也改了不少。
但小黃胡初一那年期末時,他的考試成績還是不太理想,有些題目爸爸看了也覺得有些不明白,就拿來一張草稿紙試做。沒想到爸爸剛做到一半時,小黃胡忽然指著爸爸做的題目說:“爸,您還是大學生呢,怎么連這樣的題目也會做錯?”然后一一指出錯誤。
爸爸吃了一驚,自己一不小心還真的做錯了一步。但讓他靈光一閃的是,兒子對自己的錯誤熟視無睹,怎么對別人的錯誤一眼就能看出來?難道他和很多人一樣,對自己的錯誤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想到這里,爸爸決定找個機會試試。
不久后,小黃胡一次測驗數(shù)學只考了87分,其中有幾道題根本就不該錯,他在關(guān)鍵的地方又粗心大意了。爸爸這次沒有發(fā)火,而是找來了幾道同類題目,假裝對兒子說:“我們單位馬上也要搞文化考試,其中有不少知識都是初中的,但我當年學的東西早就丟了,不知現(xiàn)在還會不會做。兒子,你得幫幫我啊!”
聽說爸爸要當自己的“學生”,小黃胡一下子來了勁兒,他一邊和爸爸一起研究題目,一邊“指導”爸爸,結(jié)果那幾道題他都會做。直到這時,爸爸才回過頭來拿過兒子的試卷說:“兒子,這些題目你都會做,為什么測驗時卻做不好?”小黃胡撓著頭說:“說實話,本來這些題目我也只是剛會做,再加上測驗時慌忙,就做錯了。不過,今天跟你一起做了幾道這樣的題目后,我以后再也不會在這方面出錯了!”此后,小黃胡在這類題目上真的再沒犯過錯。
爸爸見效果不錯,以后就經(jīng)常用這種辦法,主動要求給兒子當“學生”,讓兒子來教自己。而小黃胡雖然年齡不大,其實也懂得“要想裝滿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的道理,何況他也有虛榮心,不希望給爸爸當老師時出錯。為了能在爸爸面前當好“老師”,他開始努力學習,那個階段小黃胡進步得很快。
后來,因為單位改組,當然更是為了培養(yǎng)兒子,爸爸干脆主動從單位辭職,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培養(yǎng)兒子上面。時間一長爸爸就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和成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也有虛榮心,也有自尊,做父母的千萬不要以為你是長輩就可以為所欲為。給兒子當學生這種辦法之所以效果不錯,主要是因為自己充分尊重了孩子,或者說是利用了他的虛榮心。
小黃胡讀初二時,開始接觸化學,但不知為什么,他對化學一直不太“來電”,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爸爸非常著急:數(shù)理化密不可分,如果化學拖了兒子的后腿,以后他就可能一事無成啊!有什么辦法能幫助兒子把化學學好呢?
他找兒子深談了一次,兒子卻說:“您說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對化學不來電,有什么辦法呢?”見溝通的效果不太好,爸爸知道除了自己的方法不對外,還與兒子進入了“青春叛逆期”有關(guān)。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用一種巧妙的辦法,于是他想到了再給兒子當“學生”。
幾天后,他再次找兒子談了一次,說:“兒子,我已經(jīng)從原單位辭了職,但除了照顧你外,我總得找點事做。有位朋友把我介紹到一家化工企業(yè)去當總會計師,但外行不能領導內(nèi)行,聽說上任前公司還要對我進行考試,大都是中學化學知識。你知道我當年大學讀的是管理,中學時學的那點化學知識早丟了,你還得幫幫我啊!”
本來,黃胡對爸爸辭職照顧自己心里就有點兒愧疚,聽爸爸這么一說,雖然他有點兒為難,但還是答應了。
于是爸爸沒事就找來一些與兒子課堂學習同步的化學題目,一邊做一邊跟兒子討論和“請教”,讓兒子把從課堂里聽到的知識復述給自己。為了讓兒子對化學提起興趣,他還買來一些簡單的化學試驗工具,跟兒子一起埋頭做實驗。一次,父子倆一起做實驗時,由于不小心錯加了化學試劑,結(jié)果發(fā)生了小爆炸,父子倆的頭發(fā)都被燒焦了。可他們不但沒有害怕,還相視大笑。爸爸說:“看來化學如果學不好,還很危險啊!”
沒想到這件事卻激起了黃胡對化學的興趣,因為他知道,要想幫助爸爸學好化學,自己就必須先學好,這是在幫助爸爸找工作啊!于是黃胡開始注意仔細聽老師講課,不懂就問老師和同學們。當時他的目的非常簡單:我必須幫助爸爸通過應聘的筆試!結(jié)果幾個月下來,黃胡的化學成績有了飛速的提高。
在那期間,小黃胡的英語成績有些下滑。要知道,不管兒子將來學文科還是理科,英語都非常重要。于是爸爸再次用了給兒子當“學生”的辦法,對兒子說:“我們筆試和面試時,可能都要考英語。兒子,我這個年齡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你還得在英語上再給我當當老師啊!”
當然,爸爸讓兒子給自己當老師,并不是盲目的,他讓兒子“教”自己的東西,其實他都會,而且進度基本上與兒子的學習同步。為了找出兒子的“軟肋”,他沒事時就檢查兒子的作業(yè),發(fā)現(xiàn)兒子作業(yè)中的錯誤和不足時,為了不傷兒子的自尊心,他從來不直接指出來,而是用“請教”的辦法讓兒子提高。這樣一來,一方面逼著兒子把弱項學好,另一方面在與兒子的不斷商討中,小黃胡也不知不覺地提高了。
一天,研究生畢業(yè)的媽媽見丈夫很簡單的題目還要向兒子請教,就笑著說:“老黃,沒想到你的知識都丟光了,連這樣的題目都不會做。”爸爸當著小黃胡的面說:“沒辦法,這些年來我的工作與所學專業(yè)根本不對口,全都忘了。不過,兒子大了,他現(xiàn)在懂得非常多,完全可以當我的老師,我真為他感到驕傲啊!”小黃胡聽得美滋滋的。事后,爸爸悄悄地把實情告訴妻子,黃媽媽一邊夸丈夫有辦法,一邊有些愧疚地說:“我平時工作忙,沒時間管孩子,這些年兒子多虧了你,他的點點進步都是你的心血啊!”
為了讓兒子相信自己,并給他信心,在黃胡初中畢業(yè)前,爸爸謊稱自己已經(jīng)通過了單位的筆試和面試,應聘成功了。他多次夸兒子幫了自己的大忙,黃胡以為真是自己幫助爸爸通過了筆試和面試,這讓他很有成就感,學習的信心更足了。初三時,在爸爸這種方法的幫助下,黃胡粗心大意的毛病基本上改掉了,成績跨入班里的前三名。
看名著看新聞,全面發(fā)展進名校
進入高中后,黃胡的成績一直不太突出,有一次考試他竟然還考了個全班倒數(shù)第9名,這是怎么回事呢?
爸爸心里非常著急,表面上卻一點兒也沒表現(xiàn)出來。通過了解,他發(fā)現(xiàn)自從兒子準備高二分科時選理科后,就開始有點兒重理輕文了。加上語文考試一般題量都非常大,兒子粗心的毛病又不時犯了起來,所以他的考試主要是語文和政治拖了后腿。可是,無論學什么,都離不開語文和政治啊,自己必須想辦法幫兒子盡快趕上來!黃爸爸又開始動起腦筋來。
他發(fā)現(xiàn)兒子的閱讀量不是太大,四大名著中,只讀過《紅樓夢》。于是他買來《水滸傳》《西游記》和《三國演義》等課外書籍,不料黃胡卻說:“老爸,你也太小看我了吧,我都快上大學了,還讓我看這些東西,要知道《西游記》是小孩子喜歡看的書啊!”爸爸耐心地勸他說:“你說錯了,兒子,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小孩子喜歡看《西游記》不錯,但他們看的都是熱鬧;你是高中生,要學會看里面的門道,一是人物的形象和語言,二是作者的天才想象力,加強這方面的修養(yǎng),對你的學習都有潛移默化的幫助啊!”
除此之外,爸爸還給黃胡訂了《讀者》雜志,平時自己看到什么好文章,就推薦給兒子。他甚至還自己學著寫一些文章,然后和兒子一起商量怎么把文章改得更好。后來,爸爸有幾篇文章還在當?shù)匾恍┟襟w上發(fā)表了。看著也有自己心血的文章發(fā)表了,黃胡心里很高興,學語文的興趣和成績都大大提高。
爸爸認為,不關(guān)心政治的學生是書呆子,所以他堅持讓兒子每天晚上都看《新聞聯(lián)播》。黃胡開始并不喜歡時事新聞,覺得太枯燥,對學習也沒什么幫助。見此情形,黃爸爸就經(jīng)常跟兒子討論國內(nèi)時事。這樣一來,黃胡如果不看新聞,就無法跟爸爸交流,只好去關(guān)注時事。有時候爸爸還假裝有事錯過電視時間,然后向兒子請教當晚新聞的內(nèi)容。黃胡慢慢地培養(yǎng)起了關(guān)心國內(nèi)外大事的好習慣。
不久前,黃胡在參加出國面試時,美國巴克奈爾大學的老師給他出的題目是:“描述一下美國大選,并談談對于希拉里如果執(zhí)政的看法”。黃胡因為一直在關(guān)注這事,所以能夠侃侃而談,聽得老師連連點頭,得到了滿分。
2008年6月,爸爸陪著黃胡去香港參加赴美國求學考試,結(jié)果他超水平發(fā)揮,新托福滿分120分,他考了114分,SAT1他考了2300分(滿分),SAT2他同樣考了2400分的滿分,被美國巴克奈爾大學錄取,同時他還獲得了每年5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
直到這時,爸爸才把自己如何假裝給兒子當“學生”,幫助他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并克服偏科的事說了出來,“我終于放心了,明天就去單位正式上班!”黃胡怔了一下,然后抱住爸爸,眼睛有些濕潤地說:“老爸,謝謝你,我現(xiàn)在才明白,其實,你從來都不是學生,而是我的好爸爸和好老師。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到國外,我會用更好的成績來報答你……”
專家點評:
董麗燕(教育專家)
現(xiàn)在社會上,粗心的孩子隨處可見,焦急的父母也比比皆是。但許多父母只是停留在說教、責罵甚至暴力層面,這只能引發(fā)孩子的反感和親子沖突。而黃胡爸爸給兒子當學生的做法看似簡單,其實卻符合“因材施教”、“激發(fā)興趣”、“維護自尊與自信”、“素質(zhì)教育”等教育原則。他的教育方法里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1.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孩子契機。看到粗心的兒子,黃爸爸并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勃然大怒或掉以輕心,而是一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又不動聲色地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終于,他從孩子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中,發(fā)現(xiàn)孩子在“當老師”挑別人的錯誤時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細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從而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契機。
2.換位教育,維護孩子的自尊。給孩子當老師其實體現(xiàn)了換位思考,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錯誤。黃爸爸通過精心設計向孩子“請教”的內(nèi)容,在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使孩子很快突破了薄弱環(huán)節(jié)。
3.靈活引導,開拓孩子視野。黃爸爸沒有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成績上,而是引導孩子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社會知識,開闊孩子的視野,從而提高了孩子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黃胡考入名校奠定了基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宜以引導和點撥為主,像黃爸爸這樣為了孩子而辭職在家的行為,只可以短期為之,并不值得其他家長效仿。另外,頻頻編造理由謊稱因工作需要來騙取孩子信任的行為,既容易被孩子識破而使家長精心設計的教育方案付諸流水,也可能造成更大的隱患——給孩子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言傳身教,動搖孩子的誠信根基。
(責任編輯/曹磊)
E-mail:cctvcaolei@126.com
Tel:(010)5026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