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不能理解父輩們的做派,因為,我們忽略了他們生活的背景。
關于基因影響人類更多還是環境影響人類更多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而這里我想談一談環境,即我文章中所說的背景,來說說我對環境影響人這一事實的看法。
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該是對環境影響人最有力的證據了。可我要說的是,直至今天為止,我們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而不同的背景,造就了不同代人的不同人生經歷。
我們的上一代,大約都是經歷過特殊的歷史時期的,在那個時期,絕大多數人幾乎沒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大都完全沉浸在對偉人的崇拜之中,所說的話,大都是出自偉人之口,而他們,只把一顆紅心準備好,其他的,便不去多想了——黨叫干啥就干啥!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最深刻的也是最持久的思維,便是絕對的服從與憂患意識,只要能讓家人吃飽飯,就并不問為什么要服從。努力去解放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卻讓自己成為最忠實的奴隸。于是,他們對于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也是以絕對的服從為基準,以憂患意識為準繩。可以說,他們的童年與成年,就是在服從與憂患中度過的,這就形成了他們的服從與憂患心態。
但作為他們的下一代,我們學習的內容算是豐富了一些。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盡管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最為重要的是,這改革是真的解放了自己的思想。盡管在意識形態上,我們的思維方式還沒有根本地改變,但是至少,我們不必完全被禁錮在既定的閱讀范圍之內,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更加多元。然而,從小是在服從教育下長大的我們,即使如何地多元,也始終不能完全擺脫這種思維在我們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還好,我們還有游戲,而且這些游戲無一是一個人就能玩得起來的,我們在游戲中與他人交流與溝通,于是,我們熱衷于游戲規則的制定,我們熱衷于新游戲的發明與創造。這就形成了我們的游戲心態。我們重視自己在游戲中能否更聰明地取勝,在游戲中怎樣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在設計規則的時候如何能對自己更有利。
于是,在我們成功地革了父輩的命之后,聽著他們談論這個世道變得太快的嘆息,心里就會想起一個詞:老朽!父輩們已經不能太多地左右我們的行為了,很多時候,他們幾乎不知道我們在做些什么。然而,如果有可能,他們仍希望我們能夠絕對地服從他們的指令,希望我們能擁有跟他們一樣多的憂患意識,可他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此外,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多元的世界,各種思想、學說如風一樣,不停地吹,各種新的名詞也不斷地涌進我們的大腦。物質的豐富、思想的多元,有點前所未有的狀態了。可是,這多元的東西,有些是豐富的養料,有些則是毒藥。所以,我們不得不在這個多元的時代用大腦更多地去思考,去選擇,這就注定了所走道路的多元。當然,因為我們物質世界的相對缺乏,讓我們努力為后代們建立更好的物質基礎,而且,這種思想有些根深蒂固。我們以為,我們為孩子們創造了更好的物質基礎,他們就會生活得比我們幸福。
于是,我們在家庭里給孩子最養尊處優的地位,我們想著,給孩子的物質基礎打好了,他們將來面對社會生活的時候,就不會像我們當初那樣地盼望著一根冰棍、一袋爆米花、一個蘋果也會滿足了。那這樣,讓我們感到最幸福的物質,他們便可以輕易地獲得。
我們以為,我們缺少的,就是孩子們希望得到的,我們所感到的幸福,孩子們也一定會感覺到。于是,他們的童年便擁有了五光十色的玩具。大人們不能陪孩子的時候,便只有玩具在陪著孩子們了。
可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孩子們面對的玩具,不論那些玩具多么豐富,多么美麗眩目,它都不能真正與孩子們進行交流,于是,我們給我們的后代,留下一個物質的童年,一個缺少交流的童年。對比起下一代,我們的童年缺少玩具,但絕不缺少游戲,任何一樣游戲其實無不都是我們與他人交流與溝通的工具。
如果妄想孩子們面對冷冰冰的玩具就能培養起對人的感情,如果妄想孩子們通過玩玩具就能懂得與人交流,簡直跟做夢差不多。孩子對一切沒有興趣與表現冷淡,能說這與他們從小就缺少真正的人與人的交流沒有關系嗎?很難相信,一個人真的能對一臺冷冰冰的機器產生很深厚的感情,那么,我們憑什么奢望孩子通過玩玩具就能建立起良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呢?
終于我們發現,孩子們與人相處的態度,像極了他們小時候對待玩具的態度。這種玩具心態最終的結果就是讓他們養成了身邊的一切都要以他們為中心的思維定勢。孩子們的霸道、自私、一意孤行、不會體貼,難道與他們從小玩的冷冰冰的玩具沒有關系?
我們可以想見,孩子們心情好的時候,他們會是如何地打扮著他們的玩具,那種精心,絕對不會比我們照顧著他們的時候要差,因為,我們就是他們的榜樣啊。可孩子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呢?那些玩具便成了孩子們最好的發泄工具,當我們發現玩具壞了的時候,頂多是埋怨兩句,下次,就會給他再買個新的。孩子們也就習慣這種生活了。
孩子們在與玩具的交流中,學會了以自我為中心,以為所有玩具存在的價值便是讓自己開心,而自己的開心很簡單,無需思考開心的價值與意義,因為,他們可以在折磨玩具的過程中得到同樣的開心。這讓我想到了,現在的許多孩子,經常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仿佛,別人的痛苦更增加了自己的快樂一般。
孩子們寂寞的時候,他們會跟這些玩具聊天,可他發現,這些玩具,不一會兒便變得呆板起來:不會說話,只唱一支歌,只會一樣表情。怎如我們小時候游戲時的玩伴?
了解了孩子們的玩具心態,我想,也就了解了他們成長的背景,也就了解了孩子們今天為什么會有這種種表現。
我們從父輩那里多少還繼承了些憂患意識,可孩子們呢?他們大約沒有這種因物質缺乏而帶來的憂患意識,只有情感上的孤獨與憂傷罷了。
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這樣一點點地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了,與其給孩子們我們能辦得到的最好的物質條件,不如在心理上給孩子以最好的支持。讓孩子遠離玩具,與人建立起真正的溝通與交流,這樣,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之路,或者可以清晰了一些也說不定。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