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每天在接觸教育類報刊的時候,總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招聘啟事撲面而來,而那千篇一律的廣告用語不只是讓人懷疑他們可能出自同一個頭腦比較僵化的人士之手,更給讀者造成了視覺上的疲憊感。漸漸地,筆者的頭腦中甚至出現了由厭煩到接受的思維態勢:也許招聘啟事本該如此。
但凡事都有例外。
近讀李希貴先生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一書,其中附錄的美國瑟洛克小學的招聘啟事,不只是讓人眼前一亮,更引發了筆者對中美學校用人理念的一些思考。
瑟洛克小學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招聘啟事是這樣的:
我們需要聘任一名新校長,他首先要具備以下條件:
● 熱情地關心孩子和他們的學習;
● 能夠繼續發展學校的各項改進措施。
我們將為您提供以下條件作為回報:
● 一群友好的、讓人感興趣的、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 一個甘于奉獻的教職工集體;
● 一座經過改造的有良好配備的辦公大樓;
● 一種支持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工作模式。
下一步你應該怎么辦:
● 親自到學校來看一看,你一定不會失望,或者你可以打電話詢問學校的詳細情況。
如果以此作為參照,來重新審視“中國特色”的學校招聘啟事,可以發現中美學校在用人理念方面有如下的差異:
首先,中國學校所看重的是人才的學歷、職稱、年齡、教齡等外在于應聘者職業素養的物化的指標。即使會考慮到應聘者的職業追求和職業興趣,也只是使用諸如“熱愛教育事業”之類的大而無當的空話套話來裝潢門面而已。而瑟洛克小學聘用人才的首要條件是“熱情地關心孩子和他們的學習”,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看重的是教育者與教育本質關系的問題,或者說看重的是教育者對教育工作的根本態度,對教育的主體——學生的根本態度。而這種態度恰恰是一個教育工作者能否成就孩子、成就教師、成就學校、成就教育輝煌的根本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
第二,中國學校所看重的是應聘者曾有的經歷和成就。常見的格式化語言是“有……類名校工作經歷和相關崗位工作經驗者優先”,并且必不可少地要求附上能證明自己輝煌業績的證書復印件。其常規的思維是若想應聘校長或者副校長,則必須是在某某名校校長或者副校長的崗位上有若干年的經歷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否則免談。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位“平民教師”,哪怕再優秀,也不可能被新聘為副校長或者校長。而瑟洛克小學關注的是人才的未來,即“能夠繼續發展學校的各項改進措施”。也許有人會說:聘用有相關工作經歷者的目的也是為了使學校的未來有更好的發展。這話自有道理。但是問題是如果把“相關的工作經歷”當作一個鐵門檻,肯定會有失偏頗。在中國民辦學校剛剛興起的幾年里,幾乎所有的民辦學校都是從各類名校的退休校長中選拔管理人才,致使很多的民辦學校根本就沒有“民辦”的特色,而成為公辦學校的變種。很多的民辦學校曇花一現甚至是起步停車,原因自然很多,但這也許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從“回報”或者“待遇”來看,更是讓人感覺“滿面紅光”。中國學校用以吸引“人才”的砝碼無一例外是年薪若干萬、住房若干平米、養老保險如何如何、工作關系怎樣怎樣、車子如何的高檔、孩子怎樣的安置等。以我輩所接受的教育來看,唯利是圖、貪婪成性恰恰應該是如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的共性,但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大地上,用以招攬人才的全部誘惑是“五子登科”——票子、房子、位子、車子、孩子。無法想象,受此誘惑而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幣服務”者如何能把一所學校真正地辦好。傳統觀念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教育事業需要的不是勇夫,而是智者。還是回過頭來看看瑟洛克小學的豐厚“回報”吧:“一群友好的、讓人感興趣的、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一個甘于奉獻的教職工集體;一座經過改造的有良好配備的辦公大樓;一種支持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僅此而已。這不能不使我輩感到無地自容。假若真的有條地縫,假若真的感到汗顏,也請且慢鉆進去遮丑,還是讓我們仔細地品味一下瑟洛克學校“回報”的內涵吧:對于一個真正——必須是真正——熱愛教育事業的校長或者教師來說,沒有比這樣的“回報”更讓人感到興奮和令人神往的了,除非你是一位葉公好龍式的優秀校長或者優秀教師。
盡管如此,我絲毫不懷疑美國的校長和教師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們在選擇工作時不會不考慮經濟待遇類的實際問題。但是,如我們這樣的拿大把票子在應聘者的眼前來回晃動,而應聘者也眼睛賊亮地亦步亦趨,則無論是從境界上,還是從追求上,都無法阻止別人產生“等而下之”的感覺,遑論“為教育事業”如何如何了。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市實驗中學,河南南陽市興宛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