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適合打工,但適合創業當老板的人卻是不多,尤其是在打工基礎上進行同步創業的準老板。具體需要哪些條件才適合進行邊打工邊創業呢?
第一,是否具備商業心態
有什么樣的心態做什么樣的事,做商業,自然得要具備商業心態。通俗點來說,商業的根本目的是贏利,所謂的市場選擇、產品、項目、運營方式等等都是過程和工具而已,一切都應該是以實現贏利為最終目的為核心來運作的,作為指導思想的。而不是依據準老板自己對某項產品的喜好,或是單方面對某塊市場的看好,或是堅持認定自己的某種市場操作思路非常具備先進性,而作為項目的發展運行指導思想。許多準老板就栽在這個方面了,完全是以自己的個人喜歡和單方面判斷標準來選擇市場和產品,以個人化的感性心態而非理性化的商業心態來規劃運行發展方案。結果往往是準老板砸了一大批自己很喜歡的商品在手里。
還有許多人把這個商業心態的問題簡單化了,以為有賺錢的心態就會做生意了。絕大多數人都有賺錢的想法,問題是怎么賺錢想清楚沒有,思路方案是正確的嗎?客戶和消費者能接受嗎?資源投入和回報率是合適的嗎?每一步具體的做法又在哪里?有沒預見性的進行一些問題和事故的預防準備工作。
所以說,具備商業心態,是從純粹打工者提升到準老板最為關鍵的前提因素。
第二,是否具有人脈資源
有句俗話說:“錢不是自己賺的,而是朋友送的”,邊打工邊創業多為小成本起步,各方面的起動費用預算都比較有限,而在起步階段又是各方面資源耗費的最大時期,就必須考慮借助各方面的人脈力量,來減低成本,提高工作推進效率。特別是在市場調查、產品儲運、客戶開發、借殼運行、手續注冊等等方面,在準老板所涉及到的每個環節,最好都需要有一定的人脈關系存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創業的成功率和穩定性。
第三,要能在上班時間走出來
在邊打工邊創業的初級階段,出于成本及業務量的考慮,沒法也沒有必要直接招聘員工,許多具體的工作都得準老板親自出馬。問題是這些需要自己親自出馬的時間大多是在工作時間以內,這就需要準老板們要能在上班時間走得出來,而且是合法的走出來,總不能天天請假出來跑自己的業務吧。在一個常規企業里,也只有業務部門和市場部門的人員可以名正言順的每天出來活動,從而趁機處理各類自己業務方面的事情。
別小看這個能不能在上班時間跑出來的小細節,這決定了創業項目中許多具體工作的推進進度和市場反映速度。
第四,能攤銷多少費用開支
除去基本的進貨資金及必備固定費用外,商業運行還要涉及到各式各樣的維護性開支成本,例如交通工具成本、通訊工具成本、辦公設備使用成本、資訊來源成本、客戶開發成本等等,而準老板的創業初期,資金本身比較有限,利潤短期內又見不著,各類開支成本完全要準老板自己承擔,難免顯得很吃力。因此,之前就得考慮清楚,自己的本職工作能給自己的創業提供哪些費用開支的攤銷,不然的話,所有的費用開支都得自己承擔,那估計賺的錢在初期很可能連支付這些費用成本都成問題。
第五,接觸人的條件
做生意就是和人打交道,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包括零售商、渠道商、消費者等等。當然了,與這些人打交道是要有前提條件和成本的。例如,得有個合適的平臺才能接觸到你想要接觸到的人,得有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條件,與客戶交往難免得產生一些費用等等,這些前提要求大多是得通過本職工作來解決的。所以,準老板們得想好,面對這些你將要接觸的人,相關的輔助條件是否都具備了。
總而言之,在企業市場部門和銷售部門工作的員工較為適合進行邊打工邊創業,當然這是一個方面的前提因素而已。許多市場和銷售部門的員工在公司里雖然也是從事商業活動,等于說是為公司做生意,可能也有一些經驗和技能,可這不代表自己就能獨立出來進行商業項目操作,雖然準老板和老板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準老板和打工者的差距更大,所需要的相關前提條件就成為一個打工者是否能成為準老板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