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在30多種常見淡水魚中,黃鱔肌肉中鈣和鐵的含量居第一位,蛋白質含量位居第三,僅次于鯉魚和青魚。黃鱔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食品,是中老年人的營養滋補品。
黃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民間流傳有“夏吃一條鱔,冬吃一枝參”的說法。在我國歷代本草中都有黃鱔藥用價值的記載。我國現代醫學對黃鱔的藥用價值也進行了初步研究,從黃鱔肉中提煉出一種“黃鱔魚素”,這種物質對血糖高的可以降糖,血糖低的可以升高,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療佳品。
無土養殖法
黃鱔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可以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它都能生存,并且耐饑餓的能力很強,只要稍懂水產養殖的農民都可以養黃鱔。農民在自留地或庭院、房前屋后等處建個小水泥池就可以開始養殖黃鱔了,另外自家已有的淺水塘通過改造后也可以用來養黃鱔。
一、建池
用磚于地面上砌無土飼養池,每個池長4米、寬2.5米、深0.5米,池壁、池底用水泥抹平,池角做成圓弧形。于池底安上排水孔,離池底20厘米處安溢水孔并用紗網罩上,使池水不超過此水位,建好的鱔池經過晾曬和浸泡,7天后即可投苗。
二、投放鱔苗
1 選苗:黃鱔入池前必須嚴格挑選,用深約15厘米的塑料盆盛裝4%-6%食鹽溶液,將鱔放入浸泡消毒。若有鱔狂跳亂射,甚至跳出盆外,此多為傷鱔:沉于盆底不愛活動,用手一抓即著,此多為病鱔,應予淘汰。那些對食鹽水幾乎無反應,在盆中自由游動的鱔才可選用飼養。
2 投苗前的準備:①池內水草生長繁密,占池面70%以上。②水深適宜,視黃鱔大小及氣溫靈活掌握,一般5-15厘米。③鱔池連同水草一起進行消毒,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0.3千克或漂白粉20克,也可用強氯精5克溶于水后全池潑灑,灑后用清水沖一下水草,以免藥水澆傷水草葉片,消毒7-10天后用幾條鱔試水,若無問題方可投苗。
3 投苗:按黃鱔大小分級投放,以避免因飼料不足發生大吃小。每平方米投苗3-6千克,初學者可少放些。
三、日常管理
1 水質管理:一般情況下可4-6天換水一次,夏季1-2天換水一次,換水時的溫差不要超過3℃,同時消除鱔池里污物和殘餌。有條件可采用微流水養殖,效果更好。
2 水溫管理:黃鱔在15℃-30℃的水溫能吃食生長,夏季水溫超過28℃時,可在池上搭棚蓋網,同時也可加注地下水降溫,但溫差不要超過3℃。冬季可適當加深水位,棚上蓋膜保溫。若池中水草受寒萎縮,應投放一米長一段的竹筒,供黃鱔棲息(竹節要打通)越冬。
3 防止缺氧:①在鱔池里多種植水草;②采用降溫;③在鱔池里混養一定量的泥鰍;④加強換水。
4 餌料投喂:平時不但要投喂蚯蚓、蠅蛆、田螺、河蚌和魚飼料,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定時:傍晚投食。②定點:在鱔池內固定設置一個或幾個餌料臺喂食。③定量:投餌不要一次性喂得太多,應根據水溫逐步增加食量。
四、疾病防治
半月用消毒藥液進行全池潑灑消毒。投喂動物性餌料也要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后投喂。平時要避免受傷,防止皮膚感染病菌。發現病鱔應及時撈出進行治療,治療無效則應深埋,再用消毒藥液進行全池潑灑消毒。
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據了解,目前各地市場上的黃鱔大多是天然捕撈獲取的,由于黃鱔的自然棲息習性決定了天然捕撈的黃鱔只能在4~10月集中上市,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黃鱔的人工養殖市場前景廣闊。我國野生黃鱔年產量在40~50噸,而國內市場黃鱔年需求量在100多萬噸,而目前人工養殖量也只有10多噸,黃鱔的產需缺口很大。另外,黃鱔加工產品前景也較為看好,我國烤鱔串、香鱔片等熟食商品需求也在逐年遞增。
將黃鱔賣個好價格
大多數黃鱔都是賣給收購商,而他們經常把價錢壓得很低。如果你的黃鱔產量有1噸以上,交通比較方便一點,完全可以自己與大型市場的經銷商直接聯系。還有一種吸引經銷商上門的辦法就是,多動員附近的村民開展養殖,這樣自己的數量雖然不大,但大家的總量還是很可觀的,也就可以直接與大型市場的經銷商談判價格了。
同時,要多通過網絡、電話等了解市場信息,這樣才有與經銷商談判的依據,不會輕易被“宰”,力爭賣到理想的價格。
責任編輯 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