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一:明里招標暗地騙錢
幾年的摸爬滾打,劉先生由一個木匠成為一家裝飾公司的小老板。公司剛成立,劉先生就四處找關系,尋門路攬活。一天,他在一張小報上看到一家公司的舊辦公大樓要裝修的招標廣告,便按照廣告上提供的地址來到那家公司。只見公司經理的辦公室里已坐了七八個人,看樣子都是來競標,個個都在跟經理套近乎。經理讓人拿出工程招標說明書、該公司的營業執照、土地使用證等讓這些人看過后,又領著他們到各樓層看了看,然后讓他們回去做一個工程資金預算書來競標。
說完經理稱有急事,坐上車就走了。劉先生從那家公司回來后,連夜與預算員做完了投標書。心想,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必須給那個經理“意思”一下,才能確保工程競標成功。第二天,劉先生起了個大早,拿著投標書,帶著2萬元現金又去了那家公司。他將投標書給經理后見屋里沒有其他人,拿出那2萬元錢放到了經理的老板桌上,經理只是客氣地拒絕了一下就收下了,然后告訴劉先生讓他先回去,等看完標書再與他聯系,還說應該沒什么問題。
下午,經理通知劉先生,他的方案中標了,讓他去公司簽合同。劉先生喜滋滋地與經理簽了合同后,經理告訴他,這幾天公司比較忙,如果馬上裝修會影響公司的業務。劉先生想,反正合同也簽了,工程是跑不掉了,早一天晚一天沒關系。
一周過去了,沒有等來對方要求施工的消息,劉先生打電話給那個經理,經理的手機關機了。劉先生想到了那2萬元錢,急忙趕到那家公司,發現整幢大樓人去樓空。劉先生這才意識到可能被騙了,向公安局報了案。受理案件的人告訴他,這家公司辦了假執照、假房產證。那樓原是一家國有服裝廠,后來倒閉了,房產權是當地輕工局的,騙子只是交了幾百元租幾間房子用來行騙,這幾天已有17人受騙報案,受騙金額共計20余萬……
誘餌二:將“餡餅”做陷阱
李女士下崗了,家里3口人的生活靠丈夫那微薄的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于是她將家里的一間偏房收拾一下,租了出去。租房的是個姓胡的小伙子,說是從外地來這里專門收購頭發的,小胡印了一些傳單:“收頭發,根據長短不同,每兩50至90元。”
一天晚上,小胡找到了李女士,說明天要去別處收頭發,讓李幫忙接待來家賣頭發的人,并留給李女士5000元錢,告訴她按每兩50至90元收,能少付的盡量少付,他回來一律按每兩90元與其結賬,剩下的就是李女士賺的。
第二天,李女士收了5斤8兩的頭發,都是按每兩50元收的,小胡回來見李收這么多,高興地說:“我說到做到,這些頭發我一律按每兩90元錢結賬,剩下的都是你的。”李女士也高興,這真是個容易發財的道兒!
又過了一天,小胡又給李女士送來5000元錢,說他要去市郊,讓李用這錢給他收頭發,并囑咐說還是老規矩,不管李多少錢收的,他都按每兩90元算賬。
當天就有兩個人來賣頭發,共80斤。李女士覺得小胡留的錢不夠,急忙給丈夫打電話讓他去銀行取錢,丈夫也沒多想,取回錢付給了賣頭發的人。賣頭發的人走后,李女士高興地說:“這下我們賺大了!”
可是,晚上不見小胡回來,第二天早晨仍不見他的蹤影,李女士急了,于是打110報警。一位民警來了解情況后說:“兩個月前也有人報警,跟你的情況一樣,你是被那姓胡的一伙騙了!”說罷,幾位民警拉出袋子里的一根頭發,用打火機一點,一股塑料味散發出來:“這頭發是假的。”
編輯提醒:詐騙者遠比人們想象的高明,他們利用創業者等米下鍋又急于求成的心態,先是夸口公司規模、專業程度以取得創業者的信任,讓創業者覺得遇上了“貴人”,最后借各種名義騙取錢財,銷聲匿跡。因此,對創業者來說,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的心態,多問幾個為什么。特別要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專業問題,看看其能否對答如流。對那些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更要小心了。必要時可用法律合同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責任編輯 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