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租種的田地總共1.96萬畝,除少數林地、菜地外,1.67萬畝用于種糧;他聘請管理人員,從各省引進種田能手,擁有80多臺農機具,實現了耕種、打藥、收脫、運輸全程機械化作業。這個51歲的“糧王”,就是農民老侯。
替35個村的1.8萬農戶種田
老侯租種的土地,都是農民的承包地,其范圍包括本縣和毗鄰縣的8個鄉鎮35個村,涉及1.8萬多農戶。其中,簽有書面租種合同的有1.57萬畝,其余為口頭協商。
土地的經營者和糧食生產的
組織者
老侯把租來的土地,再以兩種方式轉包轉租給他人種,自己則成了一個土地的經營者和糧食生產的組織者,并從中獲取自己的利益。
第一種方式是與轉包者三七分成,轉包占總面積的70%。老侯承擔租金、農資、農機等所有投入,并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耕整、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和統一結算,轉包者負責集體生產和技術。老侯算了一筆賬:每畝田種糧主要成本為肥料、種子、地租、水電等,總共530元左右。而一畝地按1000斤稻谷、賣1000元計算,自己可收入700元,扣除成本凈賺170元左右。
轉包者如果承包1000畝土地,一年毛收入有30萬元,扣除雇工費,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收入,該方式風險小,收入可觀,轉包者積極性很高。
第二種方式是再轉租給他人種,所有種田投入也由轉租者負擔,這種形式占總面積的30%。老侯每畝收管理費30元,提供相關服務,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病蟲害預報、相關信息提供、肥料代購、協調矛盾糾紛等。
無論是轉包的,還是轉租的,都要向老侯交納風險抵押金,保證土地的用途和不得棄耕,每畝轉包者交50元,轉租者交10至15元不等,這筆資金收上來后,也減輕了老侯的資金壓力。
老侯說,他以1500元的月薪,聘請了6名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并為下設的生產隊服務。他還從山東、湖南、江西等地引進種田種地能手,組成10支生產隊。
老侯購有大型拖拉機4臺、聯合收割機6臺、大小旋耕機7臺,加上機動噴霧器、柴油機等,有80多臺農機具。收割時,還要租聯合收割機20多臺,以供種田者使用。
老侯還聘請了一批農業科技人員,幫他選擇優良品種和提高種植技術,加上機械化操作,種糧效益遠高于一般農戶。
(責任編輯 卓然)